长白山歌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起义的民歌。作者以衬托的手法,刻画农民起义军的心理状态。
南北朝末期,天下混乱,农民起义烽火遍地。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的政权,挥军南下,消灭了陈朝政权,实行统一天下大业,残酷地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这首民歌就是反映这一历史状况的。
民歌作者选择一个典型的战场。长白山头这一农民起义的根据地。农民起义军反抗政府官军,占山为王,与隋政权抗争。就在这一个山头上曾经多次迎击来犯的政府官军。山头长在农民军手里,暗示官军频频失败,农民军豪气大长。
接着由战场写农民军形象,十十五五,是写农民军队伍行列严整,严阵以待,个个手把长枪,威风凛凛,注视着官军的来犯。两军接战,一触即发,渲染着战前的紧张气氛,也透视出农民沉着迎战的心理。它说明农民并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有组织、有纪律、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的作战队伍。
第三句再写农民军的心理:不怕千百万官军的多次进犯。这句诗道出农民军的英雄虎胆,豪气冲天。英雄威武,勇猛杀敌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句诗又是农民军千百次与腐败官军作战经验之谈,显示出官军的腐败无能,屡屡败阵,正因如此农民军才藐视官军。农民军得意之情自在其中。不过在得意之情高扬之后,也不无忧虑,这就引出诗的结句。
“只怕荣公第六郎”,《北史》记载:荣国公来获儿第六子来整,骁勇异常,善谋略,精指挥,镇压农民军,所战皆胜。长白山头的农民军耳有所闻,故而又重视这一支官军。“只怕”表现农民军知己知彼,重视有谋略的官军将领所指挥的官军。正因如此农民军才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警惕自己队伍的骄傲自满情绪滋长。这正与前面所写的手把长枪,严阵以待的形象相切合,暗示出未来的战斗将是十分残酷和激烈的。打有准备之战将比打无准备之战更有把握,损失更小。这句诗确是写实,但不意味着长敌人威风,灭自己的志气。
这首民歌高明之处,不作单纯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透过对农民军临战前,手把长枪,严守阵地的一刹那间的心理刻画,一方面暗示农民军作战的威力,屡战官军,皆取胜利,揭示出官军腐败而无战斗力,农民军斗志昂扬,但另一方面也写出农民军重视善于作战的荣公第六郎的军队,预见这次与荣公第六郎的作战将是残酷、激烈的,不能掉以轻心。刻画农民军的心理生动逼真,引人深虑。诗的气氛轻松与紧张,互为表里。诗法虚实相生,融通了历史与现实的广阔时空。细微的心理活动反映出复杂的战斗事件,因而收到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