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四门(海棠花下月明时)

2024-05-08 可可诗词网-古代民歌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海棠花下月明时,有约暗通私。不付能等得红娘至,欲审旧题诗。支,关上角门儿。


        这支散曲选自无名氏《游四门》六首之四,它反映了元散曲的一般风貌。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不仅选入了这一首,而且在曲前点评为写得 “如何的美丽宛曲”!
        应该说,现存的金元散曲中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虽然也有藐视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但大多数还是写得有点低级趣味,有点追求色情的味道。但这一首却写得浓丽热烈,通俗而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属一首难得的佳作。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私约暗中幽会的散曲,但落笔却明丽得如诗如梦。本来就是白色或略带点淡淡的粉红色的海棠花,在清丽的月光笼罩下,将会变得 “彷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海棠花又朵儿挨着朵儿,一团团的极繁盛,约会的地方自然不会是一株海棠。想想看,满树的海棠花,映着银色的月光,轻吐着淡淡的清香,主人公就是在这种如诗如画的情境中等待着心上人前来约会,这情境实在美极。
        这“美丽”的环境的描述,无疑增加了约会的诗情画意,增强了幽会的浪漫情调,这跟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何等的不协调。正因这不协调,才越发显出了这种自由相爱的美丽。接着跟一句“有约暗通私”,语言直截了当,一下子点明事件。这一句既反映了元曲俚谣的直接明快,也透出了男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情。“暗”、“私”,反映了他们的行为为世俗所难容; “约”、“通”则表明了男主人公的自由相爱,真心相恋。尽管现实使他们无法堂而皇之地公开爱、公开恋,但他们还是不顾封建礼教的那一套,毅然来个“有约暗通私”,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
        前两句写得很浓,酿成了热烈的氛围:花前月下等情人,而且是“有约暗通”。
        接下去笔调略有所转,尽管与心上人 “有约”,但她却依旧未来,等得主人公刚来到海棠花下时的激动渐渐消失,转而为苦苦的期盼和忐忑的担忧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特定的情境:站在海棠花下的男主人公,一开始时沐浴着明月柔和的银辉,闻着海棠花的清香,等待着佳人如约前来,可是明月渐渐升高,春夜渐渐深了,仍不见如约的情人。他一次次地翘望,一遍遍地等待,走动,但只有满眼的月光,朦胧的花木,主人公的心也渐渐地疼痛起来。虽然这是春夜,他仍感到月的清冷,夜的微寒。终于,主人公的希望在长长的等待中消散,最终在满腹的疑惑中泄了气: “不付能等得红娘至”。不付,即 “不复”。主人公觉得不可能等到佳人,尽管原因还不清楚。至此,一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欲审旧题诗”,奈何红娘又不至。真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红娘至”两句,暗引 《西厢记》的典故。但张生何等幸运,可今天的男主人公连音信也无法传递,更不用说有莺莺自奔而来的幸福了。男主人公只能在虽美丽却显凄清的春夜里,一遍遍回忆着往日的情景,以甜甜的回忆来安慰着切切撕痛的痛苦的心……
        但是终于未能如愿,男主人公放弃了最后的一线希望,也许又作了最后的几次张望,才最终不得已死了心: “支,关上了角门儿。”最后两句,写得真是轻松极了,可谓真正的婉曲、清丽。这里没有过多的动作和关门的响声。然而我们似乎感到了男主人公的心在“角门儿”的一声“支”里也痛苦地关闭了希望。这是何等的失望,何等的惆怅!
        这支散曲,以艳笔起,以冷笔收,感情由浓而淡,故事由幸福而伤感,把那一份情表现得味儿十足,无怪郑振铎先生赞为 “美丽宛曲”。
        一支美丽的爱情曲子,以怅然作结,读完后似乎还有几个问题思考:主人公的心上人何以不能 “如约”来 “通”?以男主人公对彼如此的渴切和痴情来看,从那个时代一般的爱情常识来看,那位没出面的女子不会是不守信用的人,不会是位薄情的人。那么他为什么钟情于她,并且她也“有约”,他焦焦地等待了半夜而又最终落了空呢?这也许就是这支情曲所蕴含的另一层客观意义:那个时代是不容许这样的爱情生长的,尽管无数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对此做过无数的抗争,但在那个制度覆灭以前,它总要像死神一样扼杀所有它能扼杀的自由、爱情。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那个可诅咒的制度、那个万恶的封建礼教!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