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
人生七十强支持,帘卷西风烛半枝。传语儿孙好看待,眼前光景不多时。
这首《题壁》诗产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是年迈父亲题写给不孝的儿子的。
金埴《不下带编》云:“近有长洲某翁,其子怠于奉养,因题壁云云。其子大惧,请涤去,于是奉养有加。”长洲,旧县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取长洲苑为名,治所为吴县同城,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自唐至明,与吴县历为苏州、平江府、平江路、苏州府治所。清代吴县、元和县同为苏州府治所;又与江宁(今南京市)并为江苏省省会。金埴说,这位长洲老翁,有见于儿子不愿奉养他,便在墙壁上题了这四句诗。他的儿子见了,怕被人说成不孝、忤逆,很是害怕,央求父亲把这首题壁诗洗掉。从此,这个儿子再也不敢怠慢,而是对父亲分外孝敬了。
这首诗写的是,自己已年过七十,年老体衰,勉强支撑着活下去。就好像帘卷西风,深秋已至;烛已烧残,只剩不到半枝。在此给儿孙传话,请好生看待我,因为我生命中剩下的时光已无多了。
这首诗写出来,造成了影响,的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儿子惧于“舆论压力”,请求父亲洗掉此诗,并真正“改邪归正”,认真侍候,结局还令人满意,儿子最终还不失为好儿子。但是,这只是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孝道”、“孝行”之说还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舆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使得这位儿子不管内心是否真正愿意,也需要在表面上去做到。然而在今天,这种舆论的压力,封建伦理的力量,已经不复存在,好多儿女已可以丝毫不顾忌此,连面纱也不要了,而是变得赤裸裸地不孝,并且不孝到底,任凭外界力量如何,都不能有所改变。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这些儿女与诗中所讲的这个儿子对比一下,不知是否还会感到脸红?
老人这四句诗,艺术上并无何可称道之处,只是反复说自己年纪已老,风烛残年,前景无多,因而希望好生照顾。并没有上升到伦理、“理论”的高度,但如此也就够了,因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