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发
人见白发愁,我见白发喜。父母生我时,惟恐不及此。
此诗一反古人诗意,写得气魄极足,能为老年人壮色,很值得一读。袁洁 《蠡庄诗话》云: “有数人以白发为题,将赋诗,尚未落稿,有挑水夫某,过而闻之,立吟云云。自然真挚,合座为之失色。某平日粗解文意,并不甚通。诗由天籁,信然。”可见此诗确有过人处,能令文人墨客吃惊。
“人见白发愁”,指李白诗意。李白 《秋浦歌》云: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又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古来咏白发,亦多悲愁。如南朝梁·庾肩吾云:“一朝衰朽至,星星白发重。”(《南城门老》)晋·张载云:“气力渐衰损,鬓发终以皓。” (《诗》) 唐·韦庄云: “萧萧垂白发,默默讵知情。” ( 《山耕叟》)唐·隐峦云: “路逢一老翁,两鬓白如雪。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唐 ·韦应物云: “白发太无情,朝朝镊又生。”( 《镊白》)宋·陆游云: “白发秋风里,青灯夜雨时。”(《搔首》)宋·真山民云: “旧梦青灯在,新愁白发知。”(《李修伯山居》)七言诗和词中,也多咏及白发之作。人们咏白发,大多与愁相关,因为头发白,表示人生已入暮年,精力衰颓,活不长久了。本诗却一反愁意,强调“我见白发喜”。此语一扫千古愁颜,真有石破山崩之力,令人震惊。为什么呢?“父母生我时,惟恐不及此。”诗作来了个逆向思维,提出了不愁白发的理由。人生白发,固然表明体力衰颓,生命不久,但不也正表明年事已高,早已有漫长生涯了吗?父母无不望子女长寿,如今活到鬓发皆白之时,不正可安慰父母的爱心吗?父母不怕自己白发,正怕自己不待白发便夭亡。从这个角度来看,白发确是好事,确是喜事,不但不该愁,反而应欣幸。看问题不应片面,不应执著,这不又是生动的启示吗?
吟出此诗者,不过是“粗解文意”的“挑水夫”,说明好的诗歌产生在生活中,产生在群众中,是天籁之音,而非做作雕琢能得来之物。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山歌》题记云:“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冈头港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本诗作者正是一个“挑水夫”,确属“才之大”者,他能随口吟成本诗,非出偶然,可能他早已悟透人生的这一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