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如题所示,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闲居时的作品。词虽简短,内容却较为复杂。辛弃疾一生坎坷,少年时期,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壮怀激越;成年时期,明于事理,精于治乱,算得上一位英雄人物。然而在他四十岁刚刚出头,就被迫退隐。对于命运的捉弄,他感到无可奈何,然而少年时期便萌生了的理想抱负却始终不能泯灭。这一切便构成了这首词的复杂蕴含:有怀旧时的激昂慷慨;有伤今时的凄楚无奈;还有立于世外对人生的整体观照和观照时不能彻底超脱尘世的自我戏谑。
词的上片是怀旧。起句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岁月!辛的家乡济南在1128年就被金人侵占了。少时爷爷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借机让他出外游览,以观察山川形势,希望能够有机会“投衅而起,以抒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爷爷虽有志未伸,但辛弃疾却在22岁时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寇。由于敌后义军的牵制和南宋名将阻击,再加之金人内部的混乱,金军的罪恶目的未能实现,完颜亮也被部下所杀。一时间,义军风起云涌,声势盛大。辛弃疾毅然举起抗金旗帜,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斗争。不久他与耿京的农民起义军合并,为掌书记,队伍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万人。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侵略者,次年,耿京派辛弃疾回祖国,商洽义军如何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并和正规部队配合作战问题。就在辛离开义军之后,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了敌人,义军很快溃散了。辛听到消息后,立即率领了一支五十多人的队伍,冲进敌营,将叛逆张安国捆绑起来,挟上马,顺利地脱离了敌人的魔掌,将张安国解到临安,处以死刑。这种机智勇敢的行动,使得辛弃疾名重一时,“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此后,他便在南宋治下任职了。上片四句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战斗场面和情节,概括地反映了他少年时的这段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两句很有气派,写出了少年辛弃疾抗敌爱国的英雄风彩。“拥万夫”指率领着上万人的队伍。“锦襜突骑”是穿着漂亮军服的精锐部队。“渡江初”意思是准备渡江。两句整体意思是说他青年时期举义旗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他率领着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去投奔南宋朝廷。“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写的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娖”是整顿。“银胡䩮”是指银色的箭袋,这种箭袋可探测远处声响。据说,卧地忱空胡䩮,可以听到周围三十里外的人马踏地声响。“金仆姑”是箭名。据程千帆先生说,这场战斗就是辛弃疾投奔南宋朝廷时的一场战斗。战斗从夜间打响,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义军才用“金仆姑”挡住敌人,脱开了敌人的追击。上片短短四句,极其明显地表现了义军声势之浩大,双方战斗之紧张,南归时场面之惊险。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词的下片是伤今。起句作者又把人们从当年的戎马岁月带到今天凄凉闲处的难堪生活中来。“追往事,叹今吾”。人往往是感到某些失落后,才不期然地去追念往事的,而在追念往事时,常常会更加不满于今天的处境。辛弃疾到底感叹今天的什么呢?“春风不染白髭须。”1181年,辛弃疾被人诬告去职,回到江西上绕他事先买好的庄园里,过起了隐士生活。此时,他才四十二岁。在这里,他熬过了整整十八年。期间,虽曾一度出任官职,但时间很短。在这整整十八年内,他虽然从大自然山水田园中获得了对生命的些许安慰,然而眼看着时光逝去,两鬓已白,壮志未酬,心愿不了,这是使他抱恨终生的内心矛盾。所以,他渴望强劲的春风能够使他的髭须化白为黑,能够使他自己返老还童,再去驰骋疆场。然而时间无情,春风也不如人意。他将一篇篇治国安邦、驱敌平乱的奏章向朝廷呈上去,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响。闲的无聊,自己常把手中的,则是从邻家那里得来的种树书。此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谓也。“万字平戎策”是指他曾向统治者上过许多抗金条陈。“东家”指邻家。“种树书”意思是指非关世事政道的闲书。下片伤今,那种凄凉之情,亦溢于言表。
作者那么深情地追念“少年时事,”又那么感伤地写出今天的生活境遇,然而在题记中却说此词是“戏作”,这无异于给作品另加一味:仅从“戏作”二字看,作品所写全与作者心想无关,大有飘然世外之态;从词作内容看,这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自我戏谑,另一方面又可看作是作者对人道世事无可奈何的逆反心理的写照。此味妙极!酸甜苦辣俱全,使人整体观照起来,会有余韵袅袅之感。
-
屈原·东君
[2019-05-14]
-
李商隐·乐游原
[2019-05-14]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9-05-14]
-
翁卷·乡村四月
[2019-05-14]
-
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