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楉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日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塑造、赞美了一个武艺精熟、豪侠英武、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的形象。首二句写其出场,但未从正面落墨,而是通过有声有色的侧面描写来映示。一匹套着金饰马笼头的白色骏马,风驰电掣般向西北边境疾驰而去,恍如一股狂潮席卷而过,场面壮观,气势骏迈,扣人心弦。“白马饰金羁”,一白一黄,映衬鲜明,从白马装饰的华美可见出骑者的英姿飒爽、光采照人。“连翩西北驰”,轻捷矫健,一往无前,从白马奔驰的雄姿可见出骑者的骑艺超群、勇猛无畏,也见出边境军情的紧急。以骤起之笔,先声夺人,为下面具体描述少年的英武形象和报国壮志作了出色铺垫。
那么,这位“连翩西北驰”的壮士是谁呢?其武艺其为人到底如何呢?顺着这一思路,诗人以下次第作了描述。先以设为问答的方式,从容介绍其来历。“幽并”,二州名,其地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和陕西的一部分,自古以出豪侠之士闻名。少年籍隶幽并,说明其根底不浅;而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扬名于边陲,说明已经历过长期磨炼和考验,在战火中脱颖而出。以极概括的笔墨,交待了少年成长的典型环境的非凡经历。再以紧锣密鼓、一气呵成的铺陈笔法,细致描述其精湛武艺和矫健风姿。“楉矢”,用楉木所做的箭。“破”、“摧”、“散”,皆为射穿、射裂之意。“的”、“月支”、“马蹄”皆指箭靶。少年从小勤学苦练,手持良弓,射出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训练时,能一下子射穿左边的箭靶,一转身又能射穿右边的箭靶;扬手向上,轻捷如飞的猿猱应声坠地;俯身向下,低处的箭靶顷刻碎裂。他敏捷胜过猴猿,勇敢有如豹螭。这段文字,连用了“控弦”、“右发”、“仰手”、“俯身”四个排句和“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向以及或动或静的不同状态来表现少年百发百中的骑射本领,又连用数种动物作比,表现少年的敏捷、勇猛和剽悍,腾挪变化,绘声绘色,酣畅淋漓,令人有目眩神迷、心悸魄动之感,从而将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为下面表现其勇武善战作了铺垫。
接下来笔锋一转,回应开头,以“边城”六句表现少年驰骋疆场,大败强敌的英雄业迹。先以“多警急”,“数迁移”渲染出边境情势的危急,然后写少年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效命疆场。他一接到北来的军令,即策马飞驰,登上高高的阵地,长驱直入,踏平了匈奴侵略军;又乘势向左,压倒了鲜卑侵略军。数句大笔勾勒,语极精炼,与前面以浓墨重彩细致描述其骑射技艺和勇悍风貌形成鲜明对比。盖少年武艺超群,勇悍异常,克敌制胜自是情理中事,故这里勿烦多说,详略剪裁,适得其宜。而少年形象形神兼具,特别是“长驱”二句以连动句法将其神采之飞扬,气势之威猛,动作之迅疾作了生动刻画,既见锤炼之功,又见涵蕴之富,虽简犹繁,使少年的英雄本色得到了进一步展示。
最后八句,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揭示。“弃身”二句从不顾生命说,“父母”二句从不顾家庭说,“名编”二句总说不能心存私念,最后以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捐躯”二句作结,奏出全诗的最强音。夹叙夹议,似是诗人的赞颂之辞,又似是少年的内心独白。遣词造句,字字着力,以反问句式和“安可”、“且”、“何言”、“不得”等语表达出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使少年视死如归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跃然纸上。少年所以能够力克强敌,不仅因为他武艺高强,更因为他具有公而忘私,为国捐躯的崇高志向和精神。诗人从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两方面着笔,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的塑造,使之跻身于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形象之林而毫无愧色,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全诗语言华茂劲健,韵律铿锵急促,感情一气贯注,加之布局严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江河直下,不可遏止,从而形成了一种刚健明快,豪壮昂扬的格调,一种气冲斗牛,排山倒海的气势,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诗人无疑在其描写对象身上倾注了自己无限爱戴赞美的情感,寄托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故才能那样感情炽烈,豪气四溢。当然,少年英雄决不仅是某个个人的写照,而是融注了诗人许多诗人愿望和理想的典型形象。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受到教育和鼓舞。
-
屈原·东君
[2019-05-14]
-
李商隐·乐游原
[2019-05-14]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9-05-14]
-
翁卷·乡村四月
[2019-05-14]
-
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