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19-05-14 可可诗词网-古代诗歌精选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佳作。

诗人所写的送别地点是湖北武昌县西的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是李白所敬仰的前辈诗人孟浩然。这次与旧友分别正逢明媚的阳春,友人将去的地方是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它是江南名城,风光旖旎。这必然有无限的深情需要抒写。然而,诗人却将无穷的意蕴浓缩在四句之中,要在狭窄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李白的不少长篇歌行常常下笔震纸,气势非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他的绝句开端往往平易自然,并不突兀挺拔,仿佛看不出太深的匠心。诗人在首二句往往只作环境或起因的简单叙述,这首诗也不例外。首二句娓娓道来,交待出送别的时地和友人的去向,简洁明白。然而,这恰是锤炼无痕的妙笔,为三四句的尽情挥洒作了充分的铺垫。既避免了开端将话说得太尽、有首无尾的弊病,又给人以渐至佳境的艺术感受。

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又何况在天下名胜黄鹤楼话别,再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既点了题,又创造出送别气氛,用笔省净。“辞”字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友人此时的心态,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领略过江夏一带美丽的风光后,故人的心已飞走了。飞向何处?“烟花三月下扬州”紧相接应,既呼应“西辞”,又补充交待送别的时节,“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烟花”二字,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江夏一带垂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一片溶溶春色。“下”字,从上流而下之意,因为武昌在扬州上流,故说“下扬州”,而扬州也是烟花之地,故沿途和大江南北,都笼罩在无限温暖的春光之中。送别的气氛被渲染得浓郁热烈。在这以前诗人已经到过扬州,领略过江南名城的山水风物,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向往,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

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因为诗人是站在黄鹤楼上远望,所以境界显得特别开阔。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广阔的江水、碧空映衬下,这一片白帆,虽小而鲜明。“远影”是点睛之笔,它有两层意义、两种作用:首先它使一片孤帆在大江中远去的画面具有一种奇妙的动态。这一片白帆离诗人越来越远,逐渐看到的是很小的影子,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多么逼真!其次,“远影”是诗人所见,所以画面的背后,可以想见诗人久久佇立、翘首远望的情态,从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淘淘。诗人的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诗人的无限神往,也与一江春水合流,伴友人奔向扬州。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情调乐观、高昂,送别朋友之际只是略有一丝怅惘之情,故全诗境界广阔,展示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青春活力。诗人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融情入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诗人用似淡实浓的笔触,将惜别之情寄托于阳春的烟柳、繁花、飞逝的白帆、滚滚的江水之中,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的语言含蕴深厚,真有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艺术力量。它既有写景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更具有送别诗悠远的情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