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诗,就其内容来说,以山水见长;就其形式来说,以五言著称。他的五绝写得极省净而又韵味淡远,让人反复咀嚼而愈觉醇美,这首诗正是其代表作。诗人用极其凝炼的笔墨和白描的手法,以画入诗,勾勒了一幅以寒寂冷清的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宿图。在这幅图画中,又饱含着诗人当时孤苦凄凉的真实感受,景中有情,情见画外,景物的真实与人物的感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可确考,但从笼罩于全诗中的冷落孤寂的气氛中,可推测大致是作于诗人第二次被贬谪的旅途中。全诗仅二十个字,篇幅虽小,容量却很大。诗的开端,“日暮”是就时间而言,“苍山远”是就空间而言。时已黄昏,天地苍茫,而恰又“逢雪”,跋涉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的行人该是何心情?何况这位行人是在受贬谪的迁徒中,这就更使这作为画面背景的寥廓天地间弥漫着浓重的冷落寂寞的情思。同时,起句又点出了投宿的原因,即天色已晚,前路漫长,且风雪弥漫。行人心情沉重,自然步履维艰,无法继续赶路,于是产生了投宿的念头。这样,第二句中,诗人就推出了画面的近景——芙蓉山上的白屋。白屋,即茅屋。尽管这是户既“贫”且“寒”的人家,也许并不适合留宿,但迫于眼前的困境,无奈中,诗人只得敲开了“柴门”。这两句,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利用实词增添诗句层次,从而加重诗句分量。漫长的山路,本来就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又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十个字,展示了从黄昏山路上逢雪到投宿的整个过程,语言极精炼省净,又极富有韵味。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写投宿山家以后的事。诗人省略了投宿以后的一些情节,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这里,时间已从“日暮”到“夜”,天气已由“寒”到“风雪”,投宿之所也由概括的“白屋”到具体的“柴门”和“犬”了。诗人在上半首已经描绘出的寒寂冷清的风景画的基础上,又纳入声响和人物,使整个画面增加了生气,且更加完整。不同的是,上半首是写其所见,下半首则写其所“闻”。深更半夜,万籁俱寂,行人当已安寝。忽然狗叫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氛围,原来是“芙蓉山主人”顶风冒雪回来了,这幅犬吠人归的画面,当是投宿的行人从主人归来而引起的一系列声音中想象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声音中,诗人只写“犬吠”,这是抓住了山区之夜最富有特征的细节。主人刚刚露面,全诗却嘎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本已劳累疲乏的行人,为何投宿以后却久久不能入睡?他在这风雪严寒包围下的静夜中有何感受?当他倾听着因主人归来而引起的一片嘈杂声时又在想些什么?而这主人的身分是什么?他从何而来?所营何事?……诗写到这里结束了,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串串问号,引人思索,耐人咀嚼。
这首诗,语言平淡而意境深邃。那风雪交加的崎岖山路,正可看作是诗人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的象征。行人的窘况、画面的冷清,正与诗人当时被贬的遭遇、孤寂的心情相一致。诗人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感受、落魄凄凉的心境,借助眼前冷寂荒凉的实景抒发出来,“说景即是说情”(李渔《窥词管见》),景与情浑然一体,诗歌便有了动人之处。
-
屈原·东君
[2019-05-14]
-
李商隐·乐游原
[2019-05-14]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9-05-14]
-
翁卷·乡村四月
[2019-05-14]
-
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