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这首诗从一个少妇春日登楼,触景生情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爱情与功名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盛唐时,从军征战,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就连闺中女子也多盼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立功边塞,挂勋受赏。王昌龄另一首诗就曾道:“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青楼曲》其一),写出了女子对丈夫立功封侯的喜悦之情。这一首诗名为《闺怨》,它一开始却写道“闺中少妇不曾愁”,就是说明这位少妇和其他女子一样,她热望丈夫在边庭建立勋业,封王封侯,因此她并不为夫妻离别而伤忧,她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所以在春和日丽的大好时光,她梳洗打扮,快乐地登楼赏春。这前两句的基调是欢快的,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但是诗从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起,情调陡转。少妇观赏着春景,似乎无意间猛地发现了路边杨柳葱绿,那一片绿茫茫、雾朦胧的景色,竟使她忽地意识到美景良辰,大好春光,她自己竟是孤身一人。自丈夫离别之后,自己一人孤独地度过了多少时光?自然的美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可是人生青春却是失而不回,在她心中油然萌生出一种惆怅、懊恼的情绪。少妇仿佛体味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滋味,她咀嚼着,渐渐她明确地意识到了,她是在强烈地思念着丈夫,她在渴望着爱情,她盼望着过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情绪就直逼出诗的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真悔啊,她这时才想到真不该叫丈夫去征战,去寻求什么侯爵功名。她自怨自艾,望着大好春景,陌头杨柳陷入了无边的沉思——诗到此也就点明了《闺怨》之题。
这首诗抓住少妇生活中一个登楼赏春的细节,细致描摹了少妇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心厌战的重大主题。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背面敷粉的方法,欲写少妇之怨,先写少妇不曾愁,以不曾愁反衬登楼观景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无从叙说的怨悔,更表现出少妇的天真烂漫,显现出她一旦怨悔,就难以排解,愁闷不已,成为了生活中永久的遗憾。“忽见陌头杨柳色”一句承上启下,转接极其巧妙。“忽见”一词似是顺手拈来,实则此乃全诗情感转换的关键。正因为“忽见”才使少妇产生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绪,表面看这首诗全似叙事,实际上这首诗正是缘情而发,全诗字字含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能够捕捉到一个少妇生活细节中的心理变化,加以细致形象地描摹,也正体现了作者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屈原·东君
[2019-05-14]
-
李商隐·乐游原
[2019-05-14]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9-05-14]
-
翁卷·乡村四月
[2019-05-14]
-
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