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二首选一)

2024-01-21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作品精讲 https://www.kekeshici.com

        


        曹操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用于宴会之乐,属《平调曲》。
        《短歌行》原是古乐府曲名,因声调短促,故称“短歌”。此曲的古辞已佚。此系作者利用旧题做的新辞。它共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短歌行》的分解(即乐曲、诗歌的章节),《乐府诗集》说分为六解(也有分为八解的),但具体如何分法,却未有标明。新注本,一般都没有分章节,为了便于理解,这里按其诗意分成四章,如下述——
        第一章(前八句):
          忧国伤时的感慨
        第二章(接下去的十二句):
          爱才若渴的心情,又有三层意思:
          ①思慕贤才;
          ②礼遇贤者;
          ③延揽贤才。
        第三章(紧接着的四句):
          招纳贤才的时机
        第四章(最后四句):
          求贤建业的抱望。


        * * * *


        下边即分章讲解——


        第一章:忧国伤时的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段文字有二层意思:
        前四句是“伤时”——就是对着酒,当着歌感叹人生短促,光阴易逝(这里的对与当,都是“对着”的意思)。说人生有如早晨的露水,一瞬即消,可恨消逝的时光实在太多了(苦多,亦指恨多;去日,即过去了的日子)。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叹息呢?
        这章的后四句作了解答。它的中心内容是“忧国”。本当对着酒,应该慷慨高歌(“慨……慷”,乃“慷慨”一词的间隔用法),可是时光流逝,功业未成,令人“忧思难忘”! “何可以解忧”?用什么东西来解脱我这难忘的“忧思”呢? “唯有杜康”,只有借酒来消愁了。但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呀”(李白诗句)! 于是,使诗人深深地陷入了忧郁之中。
        在这里,解说一下杜康这个词。它是人名,相传他是造酒的开创者,传为黄帝时人,也有说周代人。此处作为借代之词,以人名代酒。近年,据研究“杜康酒”的酒厂介绍,“杜康酒”有独特风味:“清冽透明,柔顺芳香(浓香、酱香、芝麻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确是一种难得的好酒,难怪诗人以它来解忧。
        有人认为曹操此诗是鼓吹“及时行乐”,其实,这是误解。这里诗人所抒发的是深沉的“忧国”之感,他的“伤时”(人生短促),是因忧国而来的,并非怕“享乐不及”而忧伤。这个“忧思”,是全诗的基调,整个诗篇环绕这二字展开了抒情述志。下边各章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个论断。


        第二章:爱才若渴的心情


        这章篇幅最大,占十二句,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思慕贤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敌,沉吟至今。

        这里套用《诗经·子衿》一诗的首章前二句成辞。《诗经》的原意是:女子思念恋人。这里把它借为对贤才的思慕。衿,衣领;青衿,即周代学子的服装。后来,用以指代读书人。悠悠,长远。用以形容思念之情至深。后二句说,只因为想念你(指贤才),我一再低唱着《子衿》这首诗。诗人以《诗经》成句注入了自己的新内容,表示怀中“思才”之切。
        第二层:礼遇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诗,是从《诗经·鹿鸣》篇中截取来的第一章。它的原意是写周代国君宴请群臣和宾客的宴享之歌。诗人套用成章成句,借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礼遇,持着“见才敬贤”的诚挚态度。这里的呦呦,是指鹿之鸣声;野之苹,即野外的艾草。
        正当诗人见着高悬太空的皎皎明月,不知何时能为人摘取时,心中的忧虑于是又泛了起来。看来,这种“忧思”,还难以断绝。这就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作“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大体意思。诗人以“明月难摘”比作天下统一事业的艰难;并为继续延揽人才的下边四句诗作铺垫。
        最后一层:延揽贤才

           越陌度阡,枉用 (以) 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这一节文字中有一些难字疑词,务先解释一下,是:
        阡陌,田间小路,东西曰“陌”,南北曰“阡”。言道路之纵横也。枉用,枉,此指“劳驾之意”,乃敬意,与枉尊、屈驾相仿。用,以也。契阔,契,读qiè,投合也。阔,疏远,犹言久别也,契阔合组,乃偏义复词,而偏于“契”,即言两情契合,一起谈心饮宴(用余冠英说)。相存,相,相互;存,问候、探望。这几句说,经过多少阡陌纵横的小路,劳驾宾客们前来探望、问候;彼此久别重逢,一起叙旧谈心饮宴,心中回忆着往日情谊。


        第三章:招纳人才的时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里的三匝,三,不是确指,言其多也;匝,周;依,即栖也。这四句诗是描写眼前景物:明月当空,星星稀疏,南飞的乌鹊(比喻无依学子),围着秋树打转,看看哪是自己投宿的佳枝。诗以此联想到当今天下尚未统一,有才能的人们四处投奔,正在寻找着能为自己所依托的主子。诗人因而认为,这也正是延揽人才,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大好时机。


        第四章:求贤建业的抱负


        在曹操眼前展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生灵涂炭和“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的分崩离析的局面,是何等需要大量有才能的人,来帮助收拾这残破的旧河山啊! 因此,诗人在此明确表示了用人的主张——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这是管仲“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势解》)的压缩。它的用意是很明白的:贤才是不怕多的,多多益善,一定要大批大批地招纳人才。
        接着诗人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的一贯求贤建业的宏大抱负。他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二句诗出典是《韩(婴)诗外传》,其中说,“周公(姬旦)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人士。”吐哺的典实,一般都比较熟悉,《史记·鲁周公世家》就曾记载着:“周公曾自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哺,指口中咀嚼着食物。这意思是说,周公旦忙于接待天下贤士,往往弄得连好好吃顿饭也没有时间。天下贤人有感于周公之礼遇,都纷纷归向于姬周。
        这是一个佳绝的结尾:揭示了诗之题旨。


        * * * *


        曹操这篇《短歌行》,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招纳贤才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慷慨悲歌,抒情气氛浓厚,诗之格调悲凉沉雄。“忧国伤时”,正是此诗的基调,“求贤建业”则为诗篇的主题。
        但是,这首诗的题旨究竟是什么,古今却有较多的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看法:
        一种认为格调低沉,有感伤情绪。清人沈德潜就说得很明白:“言当及时为乐也。”
        又一种认为有叹息,有希望。它是一种折衷意见,说:“虽有‘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但也表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看法占多数,余冠英、刘大杰和宋文灏等人均属此说。
        再一种则认为:它慷慨悲歌,顽强进取。此说以游国恩为代表,冯沅君、林庚和朱东润等也附和其说。
        经比较三种意见的得失,我认为第三种看法,在当时虽不占多数,但较为符合这首诗的创作原意,其理由有三:
        第一,可以在本篇中找到根据

        曹操现存的二十二首诗歌,都是利用乐府旧题来作新辞的。在艺术上,他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特点: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自己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家知道,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因此,他的诗也是“如出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人敖陶孙《诗评》中语),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短歌行》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只要认真地读读他的这首诗,就可以使人感觉到:全诗在深沉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认识到在大混乱中建功立业的艰辛;同时,也会感觉到,诗人决心实现自己抱负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它的妙笔就在于: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其中有几处竟大胆地成章、成句地套用《诗经》的成辞,但又不让人看出有斧斫之痕。这也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个特色;乍看,似乎不连贯,实则辞断意属。
        第二,还可以从曹氏全部著作中找到佐证

        曹操的其他诗作和一生的著作,也可提供进一步的佐证。正如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所说;“曹操所作诗文,纯是两汉旧音,不过因为他是拨乱治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特别是四言乐府诗,立意刚劲,造语质直,《三百篇》以后,只有曹操一人号称独步”。的确,我们翻阅曹诗,可以看到一方面表现为对战乱社会悲愤苍凉之感,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要求建功立业的“壮心”。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正是由于作者具有“忧国拯世”的素志和感情,所以,才唱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样的悲凉雄豪的诗歌来。
        第三,他的一生言行,也可从旁给予印证

        “求贤建业”的思想,不仅是《短歌行》的题旨,同时也是曹操用以指导自己言行的一贯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从建安十五年颁发的《求贤令》中可以找到这旁证。这是由他亲自起草的诏令。它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并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最后,还明白表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除此之外,还有《求逸士令》、《举士令》等等,都体现这个“求贤建业”思想。所有这些,不正好为诗歌《短歌行》的题旨,作极为有力的注脚吗?甚至可以说,这是采用诗歌形式的另一《求贤令》。


        * * * *


        对于这首《短歌行》的解读,近年出现一些新解。其中有一“新解”挺有趣,不妨一谈,其大意是这样——
        认为曹操《短歌行》(头一首),是建安之年在许都接待宾客时,主人与宾客在宴会上的酬唱之辞,并非曹操一人所写。此诗八句一组,第一个八句是宾客的唱辞,唱出宾客的忧思心情;第二个八句,则是曹操的答辞,把自己思贤心情唱出来;第三个八句,又是宾客的唱辞,是宾客自言来到许都承蒙曹操的错爱;第四个八句,又为曹操的答辞,前四句说宾客到处避难,难以找到可依靠的人;后四句说是周公,实为自比,表明曹操的胸怀。最后认为,只有如此解释,此诗便豁然贯通。
        【按】对于这个“主客对答说”,应当考虑两点:
        第一,此诗“主客对答”的构想,其根据何在? 如果有据可凭,“对答说”成立,倒可聊备一格,供人研究参考。
        第二,不作“如此解释”,就不能“豁然贯通”的论定,似乎有点儿武断。因为现在大家实际上都没用“对答说”,然而其诗意、诗情仍然可以首尾一气,全诗贯通。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