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

2024-08-23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作品精讲 https://www.kekeshici.com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千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驱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是乐府《杂曲歌·齐瑟行》的歌辞,是曹植自己创制的乐府新题。它以首句头二字名篇,也叫《游侠篇》。这是因为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事迹。曹植平素也有“拯世济物”的抱负和从军出塞的经验,他写游侠,也可能是自况,即在诗篇中灌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 * * *


        此诗音韵铿锵、琅琅上口,适于朗诵。在这里,先朗诵全诗,再分章讲释、体悟。以下分四章——
        第一章(1—6句)


        


        第三章(15—20句)


        


        第一章:扬声边陲的宏伟抱负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这首诗要塑造的是一个武艺高超而又具有忠贞品质的少年英雄形象。所以,作者在这里特为诗中的主人公——游侠儿的出场,首先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写。一开头,就让人们看到——
        一匹装饰华美的、套着金色马络头的雪白骏马,烟尘扑扑地奔驰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并消失在通向西北边境的征途中。这就是诗的头二句的意思。接着,诗人为读者设问:试问马上的那人是谁家子弟啊?用了下边三句诗作答:那是古来常出勇义人物的幽并地区的游侠儿(即重义轻生之人)。为了保卫国家,建功立业,他自少离开家乡,在卫国斗争中,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沙漠垂,指边塞。垂,是“陲”的通假字,即边缘。幽并二州,外接沙漠,内连中原,是当时匈奴、鲜卑族居住之地区。
        诗人这样地开写首章,气势壁立,色彩鲜明,不仅很好地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氛围,很自然地交待了人物的身份,而且用一种烘云托月手法,描绘了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和宏伟抱负。值得注意的是,它还为全诗定下了一个高昂的基调:忠勇。


        第二章:骑射娴熟的高超武艺


        这章的头两句说——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这里应首先解释几个词语,主要是“宿昔”和“楛矢”。宿,有三种读法,三种含义,首先要弄清应读什么音?一读xiǔ,犹言“宵”,如“住一宿”;二读xiù,星座位次,如二十八宿;三读sù,它与“夙”通假,义即素常、平素等,如“宿志”。这里应取第三种读音,因为它与“昔”组成一词,所以,亦作“夙昔”。楛矢,就是指用楛木做杆子的箭,“楛”,茎似荆条而色赤,古代常以它作箭杆。
        这两句诗,主语省略了,当然是指“游侠儿”。他平素常常操持能“及高入深”的良弓,所用的是一般长短楛杆儿的箭。这里为什么说它“一般长短”呢。关键在于对“参差”二字的理解。各家注本有不同说法:有说“不齐貌”;有的说“这里形容多”;又有的说“不整齐,这里形容数量多”等等,各不一致。我认为,“参差”的本义是“不齐”。如以此作解,与“诗情”不符,一个英勇的“游侠儿”,它能持着七零八落的武器?所以用了“一般长短”之说。因为“参差”仿佛也有近似、差不多的含义,虽说“差不多”,但总还是有“差”。
        这两句诗是为了给人们解答开首提出的悬念——一个少年怎能“扬声边陲”的呢?这个游侠儿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屡立奇功,就是因为他自幼习武,能骑善射,技艺高强。你瞧,下边六句作了具体描写。他——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这段文字,有若干难解之处,主要对四个动词和四个名词的理解,亦即四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的解释:
        破左的——射中左边的中心目标。“的”,即“鹄的”,也就是箭靶的中心部位。
        摧月支——射穿右边的箭靶。“摧”,毁坏也。引申为“射穿”。“月支”,又名“素支”,因色白而得名,它是射帖,即箭靶一类的东西。
        接飞猱——朝飞驰而来的东西,迎面射之,曰“接”;“猱”,原指猿类之一种,体小行快,攀援树木,上下如飞,故称“飞猱”。这里是指箭射的目的物。亦可能是一种射帖的名称。
        散马蹄——射碎低矮的黑色箭靶。散(在此读sǎn,不念sàn),即碎散、摧裂。“马蹄”,是一种黑色的箭靶名称。
        弄清这四个关键词语,对这四句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在此极写了游侠儿的箭法之精湛,无论何种目标,是上下左右,是静的还是动的,他都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箭箭中的。后二句,是用“豹螭”、“猴猿”的比喻来形容健儿习练骑射时的矫健勇猛而又机灵的动作。
        这儿还有一个词勇剽,要再说一说。一般注者都取“轻捷”或“疾捷”之意。这是“剽”一字的原有之义,却没有同“勇”字联成一个词来作解释。如果同上一句诗联起来看,这个“勇剽”应作“剽悍”解,即矫健勇猛之意。因为,这里是对偶句,上边已用了“轻捷”之词,下句应是取“勇猛”之义。这是说,他轻快灵活,胜过林中猴子;他勇猛剽悍,恰似山中的虎豹、水里的螭龙。
        诗人在这八句诗中,尽情地铺陈排比,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生动准确的形象比喻,把一个少年英雄的非凡本领惟妙惟肖地描画了出来。这不仅充实了诗歌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描写少年英雄勇敢善战,迅猛破敌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捐躯赴难的英雄气魄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这里的边城,即边境上的城邑。虏骑,指匈奴、鲜卑少数民族的骑兵。数迁移,指多次调兵入侵。羽檄,即紧急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代的征召文书,写在木简上,叫“檄”;如遇紧急情况,则加插羽毛,故称“羽檄”。《魏武奏事》:“若有急,则插以鸡羽,谓之‘羽檄’。”下边的厉马,厉,奋起。厉马即策马、催马。高堤,非是阻水堤垻,而指筑在高处的御敌工事。蹈,即踏,引申为“击败”。这六句是说:
        正当边境城邑多警,塞外的匈奴、鲜卑的骑兵屡次入侵的紧急关头,上方的征召文书来到了,健儿应召策马奔赴沙场,登上敌人高筑的工事,长驱直入地踏平了匈奴;在得胜回乡的路上,又东讨了鲜卑,以强大的军事优势压制他们再也不敢入侵。这段意思,约言之即两句话:忠勇赴难,杀敌保国。
        对于这章最后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见解。认为:这不是“已然之辞”,而是概括性的泛指,理由有三点:①当时是否二敌同时犯边,难以确定;②既左攻又右伐,实战上如何进行?③如若“实指”而非泛指,诗歌将失去广泛意义。此说如何?让读者鉴别。
        作者描写少年英雄形象,感到仅此还不够高大,因为从开头到此章,都还只是从外观上、行动上作了刻划,而精神境界还未充分展示。于是,在最后一章着重描画健儿的内心活动。


        第四章:忧国忘家的壮烈情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里的弃身,即舍弃生命,就是献身、捐躯之意。怀,是怀顾、顾惜。籍,指薄册。“壮士籍”,登记壮丁的名册。中顾私,指心中顾念私事。忽,轻忽、忽略,引申为“不在意”。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既已置身于枪锋刀刃之前,哪能顾到珍惜自己的性命! 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顾不上,哪还能顾上妻室儿女呢! 既然应征入伍,名字已列入壮士行列,那就不应当再为个人考虑。死算什么,对于献身祖国的人来说,战死沙场,好像回到自己家乡那样平常。
        诗篇在这儿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心怀大志、武艺高超,迎着刀枪奋勇战斗、不惜牺牲的为国忘私的高大英雄形象。最后的结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全诗的精辟警名,也是“诗眼”所在。这样一来,就把一个轻生尚义任侠的“任侠精神”,一下子升华为“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度。他那“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不能不令人激动,使人敬佩,全诗表现了一股激昂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可能曹植出于对实际生活的感受,借“幽并游侠儿”的英勇行为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 * * *


        这首诗在题旨揭示、写作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表现,以下分别说一说。
        第一,此诗思想性彰显:一曲英雄赞歌
        毋庸多言,一读此篇,诗旨显朗,主题明白。一股浩然之气,扑面盈怀,令人振奋;不仅如此,更有一种冲击血脉的爱国激情,荡胸回肠,催你向上。读了这首古诗,等于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政治课。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感人,除了思想内容上的奋发、昂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艺术技巧精湛高超。此诗正好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曹植前期诗歌的一般风格。即:开朗、乐观的情调,豪雄进取的精神,以及瑰丽华茂的辞采。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植的确是建安诗人中最善于艺术表现的一个诗人。
        第二,表达技巧甚为高超。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和谐音韵,华茂辞采。在诗中,诗人不但善于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奋勇杀敌的种种动态,而且工于造词对仗和音韵的调遣。此诗虽为乐府新辞,实际上它已暗合后来出现的律诗的某些格律。比如全诗廿八句,律联就占了四联八句。又如,第二章的六句(如“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等等),组成了三联精美而工整的“对偶句”。它讲究:①词性相同——动对动,名对名。这里使用的破、摧、接、散,均为使动用法;②语法结构相类——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③句型句式相对——复合句对复合句等。这些都为诗篇增色,看出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同时,此诗还十分重视韵律和谐。它自首句入韵后全部押脚韵,以隔句相押,并用平声韵部,直抵诗尾。
        二是善用警句,工于起调。这是曹植诗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这《白马篇》的起调就十分引人入胜,当你读了头几句“白马饰全羁,连翩西北驰……。”一个“白马健儿”的动人形象,一下就呈现在读者眼前,并引出了诱人的悬念。在他的《七哀诗》中,也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抓住人们的“心目”;又在后期写成的《野田黄雀行》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妙句开了头,更成了后世极为赞赏的“起调”。在《白马篇》中,特别值得重视的还是此诗的结构,它是非常精彩、引人的。诗尾缀以这样的警句,使得全诗顿觉生辉,价值倍增。因此,它不仅成为曹植诗歌的主要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建安诗歌中难得的杰构。
        第三,以诗语塑造人物的形象
        诗中的“游侠儿”,是一个令人钦敬的忠勇双全的艺术形象,那么作者是如是何塑造的呢?
        人物塑造有三法:
        其一,正写与侧写两法齐下。它是正写练武,侧写英姿;正写心态,又侧写境界,是为一法。
        其二,粗画与细描并用。大笔画轮廓,小笔描眉目,粗线立骨架,细线长精神。
        其三,先分后总,自外而内。先武士,后忠良,然后加以合成,塑出一位英姿飒爽的忠勇义士;先外观,再心态,最终升华为:由“游侠儿”到爱国志士,即视死如归的卫国英雄。
        综而视之,作者是沿着这样的阶梯:“武士——义士——志士”的顺序,层层递进,步步上升,最后,由“任侠精神”上升为爱国主义。于是,一尊豪光四射的、立体的雕像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