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劝农八绝(选五首)

2019-06-14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作品精讲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十朋


          出郊劝农,饭蔬于法石僧舍,时方闵雨,有无麦之忧,因成八绝。
        

其一


        清源太守鬓如蓬,未遂归农又劝农。
        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


        

其二


        二麦青黄雨失时,老农相顾但嗟咨。
        使君徒用虚文劝,稼穑艰难未必知。


        

其三


        我昔躬耕陇亩间,也知农事最艰难。
        才疏政拙心劳甚,无补于民合挂冠。


        

其四


        无术能销旱魃灾,吁嗟求雨只空回。
        鲰生岂是为霖手,明日真人出洞来。

其五


        一径通幽亭面墙,鸟啼林静木苍苍。
        碍人眼界宜斤斧,放出山光接海光。


        这些短诗,是从王十朋数十个组诗中选出来的一组绝诗。是他晚年的作品,是在泉州知府任内写成的颇有意义的一组“劝农诗”。这也是王十朋六十岁逝世前夕的最后一个组诗。
        这是梅溪知府在泉州东郊某僧舍用膳时,为久旱不雨而耽忧时草成的。
        闵雨,闵,通悯,忧伤也。“闵雨”,即为无雨而感伤;一说,闵雨,犹祈雨也,由于原题过长,截其题之说明部分作为诗之小序。现题为选者所拟。
        

* * * *


        
        这组七绝,文字平实浅显,不必逐诗详讲,只有少数词语须作集中诠释:
        清源太守——即指泉州之知府。“清源”,是今福建泉州市的别称,因州境内有清源山,故名。太守,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后世废郡存州,而州刺史即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则非正式官员,习惯上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此处乃王十朋自指。
        嗟咨——即咨嗟,因协律而颠倒词序,叹息之意。
        旱魃——古代传说中,能制造旱灾的魔怪。据《神异经》载:“南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鲰生——鲰(zōu邹),小杂鱼,称“鲰”,引申为“小”。此处“鲰生”,犹言小生,是自称之谦词;或为卑小愚陋之人。
        真人——道家语,指修身得道之人。此指祈雨有法术的道人,或指那些真正能兴利除魔的真才实学的人。
        五诗的大体意思是——
        一位鬓发斑白蓬松的、原欲告老还乡的老太守,现在为了泉州的百姓,不得不留任,下乡劝农了。这时,农田里的麦苗急需甘霖滋润,但天公不作美,偏偏让旱魃逞威,老农们只是相顾叹息,大呼“皇天”。有些地方官对此只用一纸虚言巧语相劝农人,其实,于事无补啊! 他哪知种庄稼的奥秘与艰辛,那些在祈雨台上的吆喝的法师或地方官,似乎也很卖力了,但实际上根本无“克敌”之术,小人啊,那是什么制造甘霖的能手,只是空喊一阵罢了。
        对于农事的艰辛,由于我从前也亲身耕作过,却是知道一些的。真正降服旱魔,只能请出那些对兴利降害有真才实学的“真人”等,方可奏效。到那时,一个林木苍苍、碧野油油、庄稼勃勃、鸟语带花香、山光接海光的美景才会呈现出来。
        

* * * *


        
        正确评赏诗歌,除了懂得它的文本真意之外,还要知人论世,将其与历史状况联系起来考察,这是很必要的。现在选读的这些诗歌,反映了知州王十朋在当时的泉州劝农抗旱的一些情况。但这只是他在泉州政绩的很小的“一斑”。他以自己躬耕的体验,深知使百姓安居乐业,搞好地方经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是首要任务。据有关历史资料反映,王十朋在泉州任内短短两年间,于兴修水利方面创造令人叹服的巨大成果。《泉州市水利志》载:
        
        晋江青阳、罗山和石狮一带,建有七首塘,即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龟湖塘、像畔塘、拱塘。原来塘水无源,易涸易盈,南宋乾道年间 (1165-1173),大都为泉州知府王十朋组织民众疏浚开凿,蓄罗裳山诸水以灌田。
        这些记载,正说明诗中要请出的那位抗魔“真人”,就是王十朋,决不是什么“修身得道”的道人与“祈雨”法师!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