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秋思

2019-06-14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作品精讲 https://www.kekeshici.com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散曲中最著名的一支小令,是整个元散曲中负有盛名的写景佳作,曾被誉为“秋思之祖” (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它寄调 [天净沙] (又名 “塞上秋”)。这个曲调体段短小,近于诗中的六言绝句,适于写景抒情。其字数定格是: 六、六、六,四、六,共五句、五韵; 头两句宜对仗,也可作三句“鼎足对”。用的是“越调”,其声情,主要是陶写冷笑。
        此小令是用一幅“秋郊夕照图”,准确而委婉地描述了秋暮行人的心境。
        

* * * *


        
        作者在这支曲中,用了最精粹凝炼的笔法,借助汉语中九个并列的实词,将九种富有特征的不同景物,设计了近景、中景和远景,巧妙地构成了萧瑟凄清的意境。请看——
        深秋傍晚,夕阳斜照着枯藤缠附的老树,在光秃秃的枝条间,还有数只暮归的 “昏鸦”; 远处的一座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而在荒郊古道上,一个飘泊天涯的游子 (旅人),正骑着一匹精瘦灰马,在萧瑟的西风中踟蹰而行。
        作者在此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企图说明点什么呢?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这个艺术意境要体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其实,作者在此曲的题目中就已告诉大家,它是在写 “秋思”。不过,它未言明是什么样的 “秋思”。但在篇末,却明白地点出题旨; 断肠人在天涯。也就是说,它要表现一个漂泊天涯的、极度忧伤的游子的愁思。
        “游子愁思” 这样的主题,在古典诗词曲赋中,原是一个常见的古老主题。而这首小令在此也没有特殊的地方,然而,在艺术表达上确有过人的独到之处。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 “独到之处”。
        

* * * *


        
        它的 “独到之处”,其中最显眼的一点,就是: 选物造景以突出主题的技艺,十分精妙与高超。
        大家看到,曲中有三组景物: 第一组是 “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 第三组 “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组景拥有九个物象,原来都是孤立的、静止的,当然更没有什么思想与感情。但是,经过作者高超艺术手腕的运用,使它们全部都活了起来,而且成为一个富有感情的、深邃的艺术境界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
        那么,它用了哪些艺术手腕?最基本的是以下两条:
        第一,动静相济,而以动制静
        三组景物中,各有动景与静景,既动静相济,又以动为其主导。如第一组中的枯藤、老树、同往常一样地静静地生长着,只有当几只暮鸦归树时,才显出这组景物的情调和色彩,使原有枯败的景象更显其败落。第二组的小桥、流水,只有与 “人家” 连在一起时,才显露了生气。第三组的古道、西风,也只有出现了 “瘦马” 之后,才更添其凄清。特别重要的是: 上述三组之间,看似孤立静止、各管各的景物,通过最后按上 “断肠人在天涯” 一句话,立即变成表达游子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使全曲的景物和图像统统活了起来,而且极富感情。它的巧妙在于: 作者是着力写景的,但每景寓情; 它是侧面抒情,但情中句句有景。
        第二,哀乐对照,以乐显哀
        全曲的意境是萧瑟凄苦的。它靠什么来渲染这种气氛呢?主要是用了两组直接表达这种情调的景物,即六个名词,添加感情色彩的形容词 (如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 的办法来勾画图像,烘托氛围。但它也不排斥用相反的景物来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文学上常用的艺术手法: 以丑写美,以乐显哀。比如: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组暖色调景物,给人以恬静舒适之感。在那淌着潺潺流水的小河上,架以一座小桥,桥边的人家,不但房内温暖如春,而屋子内的笑声人语,也溢出墙外。这显然是一股和乐气氛。这样,就向其他两组凄怆情调的景物,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而且还勾起旅人的悠悠“乡思”: 但自己的温暖家庭却在天边,可想而又不可即。这样,就更增添了旅人的凄凉心境。这种用 “乐景” 以表现 “哀情” 的写法,即把两组情调、色彩,两两对立的景物并列一起,却可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正如清初王夫之在自己的 《姜斋诗话》 中所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其实,这正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对立面交感、相济、互证的审美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马致远就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个审美原则,通过自己的精到巧妙的艺术手腕构成了这支散曲的一个突出的特色: 整体美。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