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变”与讨桂战争的爆发

        讨桂战争爆发,原因复杂,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的历史恩怨为其重要原因之一。1927年8月上旬,桂系趁蒋介石北伐落败之机,逼其下野,可说是蒋与桂系结怨最深的一次。当时,蒋因在徐州被直鲁军击败,表示要引咎辞职,他“召集会议讨论,吴稚晖主张挽留。而何应钦、李宗仁则以蒋之辞职,由于自愿,主不必留。白崇禧且对吴之主张,大不谓然,勃然见乎色”[1]。在桂系诸将与何应钦的坚持下,蒋介石不得不于8月13日宣布下野,这件事在蒋介石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因此,当他复职后,就主“即解决何应钦兵权,钳制李宗仁、白崇禧”,“企图消灭第四集团也”[2]
        不过,蒋介石这时还没有动武的意思,而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和平“削藩”策,即冯玉祥所说的蒋介石“坚决主张以师为单位”的编遣全国军队的办法。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北伐战事刚刚结束,国家满目疮痍,人民普遍渴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经济,稳定民生,任何人于此时此刻发动新的内战,都将是自召民怨的不智之举。因此,如前所说,早在1928年7月12日,蒋介石就在北平提出了《军事整理案》、《编遣部队之裁遣方法》等整军方案,并迫使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事集团领导人在文件上签了字。而李、冯、阎等人肯于在文件上签这个字,也是因为他们懂得“现在人民恶战事甚于恶蒋”[3]。“东北易帜”,南北统一后,蒋介石于1929年1月1日至25日在南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经过激烈争吵,17日终于通过《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十七条。这是一个绝对有利于蒋介石中央政府军,而不利于桂系及其他集团军的编遣方案。它全面施行以后,不仅各集团军先前享有的委派人员、调动军队的权力被蒋介石轻而易举地收归中央政府,而且军事实力也将远逊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军。蒋除中央直辖海军编遣区的海军外,还拥有第一及中央直辖部队两个编遣区总计二十二个师的陆军,其他各集团军则至多不过十一个师,仅为蒋介石中央政府军的一半。据训练总监部部长何应钦说,截至1929年3月27日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时,蒋介石中央政府军中的第一集团军已缩编为十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两个独立旅、三个炮兵团、一个交通团,约24万余人;中央直辖部队共编为十二个师、两个步兵旅,约22万人,总计46万余人。而缩编后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却只有十三个师,约23万人,刚好是蒋介石中央政府军的二分之一[4]。由此看来,蒋介石的和平“削藩”策,正在稳步推行。桂系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决心武力抗蒋。
        1929年2月19日,桂系不顾全国编遣会议刚刚通过的《程序大纲》的有关规定,利用行将裁撤的武汉政治分会,议决改组所辖湖南省政府,并密令叶琪、夏威两师入湘解决鲁涤平、谭道源所部武装。21日,武汉政治分会如实电明蒋介石、中央政治会议及国民政府各委员,由于鲁涤平对所属武汉政治分会的“指导监督”“任情阻抗”,经该会常会议决,已免其本兼各职,所遗湖南省政府主席一职,改由该省政府委员何键继任[5]。同日,李宗仁托词治疗目疾,秘密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入湘桂军夏威部李明瑞旅、叶琪部杨腾辉旅进驻长沙,鲁涤平率部走平(江)、浏(阳),后退入江西。22日,叶琪率部攻常德谭道源部,李明瑞、杨腾辉旅移师浏阳、醴陵,追击鲁涤平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湘变”。
        值得一提的是有迹象表明,对于“湘变”,蒋介石事前是有所闻的。据当时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报道,“鲁涤平出走情形:二十日夜半,鲁接下游电告,谓湘局已无法维持,请其速即通电下野。鲁得电后,即通知省府委员暨湘省军事长官,定于二十一日上午七时召开紧急会议;一面令驻省所部,预备开拔。七时许,鲁率马弁多人,由南门外祝威岗私邸,赴省府会议。旋闻李(明瑞)、杨(腾辉)部队已距省垣甚近,形势紧急,乃中途折回,径率师部直辖部队,及戴岳旅全部,仓皇出走,由东屯渡向浏阳退去”[6]。此报道应该说是可信的,有鲁涤平自己的谈话为证:“在上月二十日下午已接到武汉方面进兵警报,当时部下群情愤激,余以湘省几经蹂躏,剀切晓谕……并表示欢迎何键来省主持湘政。二十一日七时,武汉兵到,本人即率所部两团退出南门,即假水道来京。”[7]两相比较,说鲁涤平事先接到了“电报”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一说“二十日夜半”,一说“二十日下午”;前者直说电报来自“下游”,后者未明言。至于鲁涤平接到电报后,未组织抵抗便主动退去,则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情况表明:蒋介石虽事前知道了武汉的“进兵警报”,但并未要求鲁涤平组织抵抗,而是要他“通电下野”,主动撤退,采取了先礼后兵的隐忍态度。
        “湘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湖北此举,破坏中央威信成分不小,倘中央不能制止,则地方割据之形势立成”,“为维持中央威信计,断难照准”[8]。但仍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用蒋介石的话说,“中央当以最大努力,避免军事行动”[9]。冯玉祥也证实“自湘事发生,中央宽大为怀,促其反省,当时曾迭电垂询玉祥意见”[10]。2月24日,蒋介石偕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亲赴上海,与李宗仁会商解决办法,希望李与中央保持一致,李也答应了蒋的要求[11]。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一百七十七次会议,讨论武汉政治分会改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及委员案。会议认为武汉政治分会此举与“修正政治会议分会暂行条例及编遣会有关决议相违,应派监察院长蔡元培会同国府委员李宗仁切实查明,以凭核办;至双方军队应各驻原防,不得自由行动,另派编遣委员会总务部主任李济深与中央编遣区主任何应钦会同秉公彻查具复,听候编遣委员会核办”。为顾全大局,会议还对武汉政治分会前次所议略予迁就,议决湖南省政府主席暂由何键代理,并于3月2日发表正式任命令[12]。会后,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致电李济深,促其即日赴汉彻查“湘变”缘由。3月7日,针对社会纷传蒋介石正在调兵遣将,决意用兵一事,蒋特地致函李宗仁,解释说:“武汉自兄来京后,领导无人,中央因鞭长莫及,几等于无,而兄之命令,亦不能有效”;“中央为防范计,且为威信计,皆不能不调度军队,作正当之护卫……决不愿轻启战端,只要于威信不失,则余事无不可从长计议。”[13]这封信清楚表明蒋介石虽然在备战,但还是为和平解决“湘变”留有空间,他强调“调度军队”,目的在“防范”,是为了“正当护卫”,他“决不愿轻启战端”,只要中央威信不失,余事无不可从长计议”。也就是说,如果桂系“能具‘就事论事’之精神,以中央决议为最后之判断者”[14],能给蒋介石中央政府一个就坡下驴的机会,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起码也可暂时避免。
        对于和战问题,“湘变”之初,桂系内部的意见不尽一致。李宗仁虽反复声明他“始终为拥护蒋主席完成统一之一人”,表示当与中央一致,但事实上他坚持认为武汉政治分会“处置鲁(涤平)部,实出于拯救湘民、安戢地方之至诚,毫无个人权力杂于其间”[15],何况这类“整顿内部,消除隐患”之事,其他各集团军已早“有不少先例”,极力为“湘变”辩解[16]。他公开指责蒋介石为“湘变”这样的“局部细故,劳师动众”,甚至将裁兵公债移作战费,并于3月8日宣布辞去国府委员一职[17]。他还大拂蒋意,极力阻止李济深前往南京[18],显然属于主战派。白崇禧远在平津,但据蒋介石情报系统“确报:一、湘事未发生前数日,由奉开来北平机车十数辆,现集中唐山;二、唐山部队束装待发,开拔费已支给;三、据日本人消息,白有要求该部通过济南之消息”[19]。由此看来,“湘变”的发生,并非白崇禧后来信誓旦旦所说:“今天当真主面前可说我毫无所知。”[20]否则,何以解释他在“湘事未发生前数日”,便采取了调集机车十数辆,集中唐山这类遥相呼应的举措?不过,“湘变”之初,由于对蒋和战态度判定不明和自我准备不足,他暂时没有采取积极主战的态度,可说是个“‘谋定而后动’者”,“主张桂系应该镇静处之,不可冒动”[21]。3月5日,他复电李宗仁说:“对介公所提条件……此次我方政略、战略均处于不利地位,不如暂时忍耻接收【受】其条件,然后将北方各师以编遣为名,调回武汉,整理两湖。第一条件则不成为重要问题,概可承认。至于第四改组两湖省政府,应须得我方同意,亦无不可。请迅速表示,以免夜长梦多,否则一旦决裂,我方兵力南北分离,未必能操胜算。”[22]直到3月8日,李宗仁公开通电辞去国府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决心与蒋一战时,他才改变态度,开始与李宗仁等谋划对蒋作战的军事部署,表示:“将来我方主力似应用大江南岸,进可以直取江宁,退亦足以占领湘赣,与粤方紧为衔接。”[23]至于“湘变”的实际发动者胡宗铎等人更是表现强硬,毫不让步,不但明确表示他们对湘事的处理,与政治分会条例没有抵触,而且拒不执行国民政府下达的双方军队各回原防,不得自由行动的命令。3月4日,以上命令已下达五天,入湘桂军叶琪部仍在益阳继续进击谭道源部,并于5日进驻清水潭。13日,又过了九天,叶琪部还在攻击前进,占领常德,迫使谭道源退守湘西桃源、大庸等地[24]。但是,3月16日,胡宗铎等人却致电胡汉民、李济深,专责蒋介石调集皖、赣境内各师,向长江上游进兵,“显无和平诚意”,并请示胡、李二人,如蒋军“窜入湘鄂境界,职部是否应迎头痛击,以保中央威信之处”[25]。其对抗到底的决心,暴露无遗。
        蒋介石看到胡宗铎等人已不把他视为“中央”政府的代表,知道战争已不可避免,其“发电之日即密令动员之时,日内必实行向中央各师袭击,而冀以迎头痛击之词诬指中央为戎首”[26]。他一面命令叶琪等“迅即遵令停止军事行动,克日退回原防,毋得故违,致干法纪”[27];一面加紧部署军事,令所部各师迅速完成战前准备。3月26日,蒋介石最后下达讨伐桂系令,称“此次逆谋实为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等预有共同计划之叛乱行为”,“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等着即免去本兼各职,听候查办”[28]。讨桂战争正式爆发。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03-2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minguoshi/10006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