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塔
位于安徽省宁国县城东50公里处的天目山北麓三元乡境内。《宁国县志》载,仙人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公元627—649年),此塔在明末清初曾重建修葺。塔身座落在群山包围的小山峰上,高约26米,下临悬崖峭壁,旷野孤影与迎面突兀而立的螺狮石遥相对峙,更觉塔身修长而亭亭玉立。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六角,面设人字门,门宽60公分。底层围长8米,刹杆上有复钵,七道相轮,端有宝盖、宝瓶等装饰物,皆是生铁铸成。塔内每级有磴道,上下阶梯交错,可拾级而上。登临远眺,山岗层层,风光旖旎。塔顶有桃树二株,每逢阳春三月,桃花怒放,远远望去,蓝天白云,灿若红霞。传说为“飞植夭桃”,堪称一景。
〔民间文学〕 唐贞观年间,宁国三元境内地僻人稀。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满天飞舞,不少老人聚在族长家里烤着火,谈天说地。有位长者见过世面,走遍几个州、县,他开腔道:“别的地方都有什么寺呀、庙呀,我们这里只有旷旷的山,虽说风景绮丽诱人,如果大家凑点银子造座宝塔,定是壮观非凡。”这话传到乡绅那里,就由族长出面,请来善观风水的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倒不怕山路崎岖,在众村民的陪同下,察看了不少地方,只是摇头。但一到螺狮石,他登石了望,只见对面山峰高险,与螺狮石相峙,喜得他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宝地也,此处建塔,三元定可人才辈出。”宁国的县太爷也专门坐轿到螺狮石下,连声说:“好!正合我意!”于是,请来一批工匠,造窑制砖。木材嘛,当地就有,就地取材。不到几个月,万事俱备,选定良辰吉日,太家都在山下焚香祝拜,举行“开工典礼”。第二天,工匠们纷纷动手,运砖的运砖,垒石的垒石,不一会儿,却人人都变得头重脚轻,晕晕沉沉,有的靠在山石上,有的就地躺着,大白天呼呼大睡,做起梦来。这样经过7天7夜,工匠们才大梦初醒,张开睡梦惺忪的眼睛,只见一座7级浮屠拔地而起,堆的砖运的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惊得他们直奔山下。众乡亲知道后都说:这是神仙相助,仙人塔也由此得名。不几年,阳春三月,竟有两株桃树在塔顶伸出粉红色的花朵,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个个称奇,不知哪个读书人在人群中低声朗吟:“怪哉!飞植天桃也。”于是“飞植天桃”从此在宁国流传下来。
〔民间文学〕 唐贞观年间,宁国三元境内地僻人稀。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满天飞舞,不少老人聚在族长家里烤着火,谈天说地。有位长者见过世面,走遍几个州、县,他开腔道:“别的地方都有什么寺呀、庙呀,我们这里只有旷旷的山,虽说风景绮丽诱人,如果大家凑点银子造座宝塔,定是壮观非凡。”这话传到乡绅那里,就由族长出面,请来善观风水的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倒不怕山路崎岖,在众村民的陪同下,察看了不少地方,只是摇头。但一到螺狮石,他登石了望,只见对面山峰高险,与螺狮石相峙,喜得他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宝地也,此处建塔,三元定可人才辈出。”宁国的县太爷也专门坐轿到螺狮石下,连声说:“好!正合我意!”于是,请来一批工匠,造窑制砖。木材嘛,当地就有,就地取材。不到几个月,万事俱备,选定良辰吉日,太家都在山下焚香祝拜,举行“开工典礼”。第二天,工匠们纷纷动手,运砖的运砖,垒石的垒石,不一会儿,却人人都变得头重脚轻,晕晕沉沉,有的靠在山石上,有的就地躺着,大白天呼呼大睡,做起梦来。这样经过7天7夜,工匠们才大梦初醒,张开睡梦惺忪的眼睛,只见一座7级浮屠拔地而起,堆的砖运的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惊得他们直奔山下。众乡亲知道后都说:这是神仙相助,仙人塔也由此得名。不几年,阳春三月,竟有两株桃树在塔顶伸出粉红色的花朵,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个个称奇,不知哪个读书人在人群中低声朗吟:“怪哉!飞植天桃也。”于是“飞植天桃”从此在宁国流传下来。
(劳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