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

2024-12-20 可可诗词网-长江风光 https://www.kekeshici.com

        位于合江城西7.5公里,海拔698米,因在安乐溪(今赤水河)旁,故又称安乐山;又因三峰耸立如笔架,故又称笔架山。笔架山三峰奇秀,横亘赤水河岸,从长江之滨远眺,则似孤峰直指蓝天,使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登山俯视,大江东去,赤水西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尽收眼底。山上有仙人石、晒丹石、观心洞、望江台、九连洞、白龙池等古迹,仙人石高十余米,巍然屹立山凹,远望如人;晒丹石呈土红色,传为仙人晒丹遗痕;观心洞南北洞穿,传为仙人修炼处;九连洞九洞连环互通,匍匐可入。山中云台寺,历尽沧桑,兴废多次。寺侧古樟参天,楠竹滴翠,柑桔缀金林木葱郁。有时云雾迷蒙,山在虚无缥缈间,胜似蓬莱山阁,“笔架连云”被誉为县中八景之冠。
        〔古诗文赏析〕        御街行·笔架连云       清·董新策
        江云飞绕云门路,缥缈三峰驻。大岷元气少岷分,占得林恋高处。拔地孤根,嵌空峭壁,直薄层霄雾”。它以独立的脚跟从地面挺拔而起,陡峭的岩壁活象镶嵌在空中一样,直接逼近了云霄之上的雾层。这就把笔架山投进那轻纱披靡,烟笼雾绕,神秘莫测的仙境之中!
        在这静谧安详,清秀幽深的环境里,那个“南岩入涧仙人去,佳景文人护。峰头好掣笔如椽,挥洒凌云词赋。还倩山灵,镂霞映日,秀夺擎天柱。

        “笔架连云”是合江八景之一,素为人所乐游的胜地。这阕词便是描绘笔架山的。
        明代人曾屿任建昌知府时,曾出游大岷、青城诸名山。归谓人曰:“大岷以下诸山,莫如吾安乐”。少岷山即此得名。
        少岷山奇秀兼备,景色宜人。传说隋朝开皇年间,绵竹人刘珍觉此山较平盖山(传说指宜宾翠屏山)、方山清秀,于是定居修炼。羽化登仙,后逐渐成为游览胜地。
        词一开头便由写景引人入山。“江云飞绕云门路”,江云,指的是两江江面轻浮的流云。飞绕,说的是在江风吹拂下轻轻飘起。云门路,是指云朵掩映中入山的云中路。全句的意思是:江面的浮云轻轻飘起遮住了入山的路。“缥缈三峰驻”。就在轻纱缥缈中三峰挺然驻足。一入山,就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接下来是“大岷元气少岷分”,一语指出少岷山分得了大岷的生命力,以大岷衬托少岷,活活画出少岷的非凡气质。至此,少岷磅礴的气势,已经令人折服。而作者却更进一步,指出少岷“占得林峦高处”。这就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鹤立鸡群的笔架山的雄姿。站在高峰再来纵观笔架山全貌,则是“拔地孤根。嵌空峭壁,直薄层霄雾”。它以独立的脚跟从地面挺拔而起,陡峭的岩壁活象镶嵌在空中一样,直接逼近了云霄之上的雾层。这就把笔架山投进那轻纱披靡,烟笼雾绕,神秘莫测的仙境之中!
        在这静谧安祥,清秀幽深的环境里,那个“南岩入洞”修炼的“仙人”,早已羽化飞天,留下的无数佳丽美景:古木森森的“云台寺”,心旷神怡的“仙人口”,惊心动魄的“舍身岩”,涤胸荡怀的“观心洞”……这些景物都只有依靠多情的“文人”来保护了。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都曾在山峰顶头,拿起如椽的大笔,任意“挥洒”,写下了无数壮志凌云的“诗赋”:唐代的先汪,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清代的罗文思等等,都曾留下不朽的题咏。怀古思今,热情澎湃。直欲请来“山上的神灵”,把彩霞镂刻来照映在日光之下,使其更能增添笔架山这根“擎天大柱”的秀丽。
        这就是古今传颂的安乐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少岷山,这就是至今清秀的笔架山!
        词的上半阕着力写自然景物的美,下半阕则着力描绘历代骚人墨客对笔架山的爱恋之情。充分表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意和对笔架山清秀美景的尽情歌颂!
        全词通过对笔架山无边幽美景色的描绘,一往情深的遐想,把人带到一个空旷无垠的境地。笔架山的清秀,跃然纸上!

(穆显德)


        〔现代散文〕 假如有人问:“天下名山知多少?”你也许会骄傲地回答:“我游峨眉、逛青城、登泰山、爬庐山。”自以为够满足的了。然而,你可曾知道,就在你已感到满足的时候,却偏就有这么一个蜀南名胜笔架山被你所遗忘?
        从山南拾级登山,峰回路转,流水潺潺,峰石古朴,洞壑幽深、松桧荫郁,让游人感受一种由“尘世”入“圣地”的境界。步至山脚,映入眼帘的是路侧石碑上所刻“白鹿洞”“兴游真境”,铁画银钩,笔势雄浑。碑下50米处一石洞,洞宽3米余,传为乾隆戎午解元,贵州石阡府知府,邑人罗文思读书处。洞侧一巨石上刻有浮雕石鹿,脚踏祥云,腾空欲飞,栩栩如生。洞下茂密的塔林,林高4米许,为钧惠法师和子宗和尚等圆寂之地。塔后二石刻罗文思碑记,一石题“第一山”及黄庭坚记载合江令尹白宗愈偕黄鲁直登刘珍人山等文,另一石刻安乐山更名少岷山之由来。至山口,清乾隆以来的石刻神窟和碑记依山傍势,或入山坳,或置山腰,或房山巅,虽为人作,宛自天开,虚实相生,各显其韵,让你赏心悦目,意趣隽永,流连忘返。
        山口平敞处的石刹云台寺,因山就势而筑,从山门起,在一东西轴线上布置两重殿堂,周围用廊庑及其楼阁围成院落,从地面到屋顶,一进比一进高,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幽静、古朴、庄严、肃穆、神秘的氛围。
        穿过幽径,跌宕有序,游人可歇,可赏,在距寺北200余米的罗公亭侧岩壁,岩下一洞,可容数十人,洞口一池,池水湛蓝清澈,明浩悠静,名曰白龙池。顺岭东游,森林烟凝,石径苔合,岩顶奇险处有一石洞,南北相通,山风习习,名曰观心洞,攀座其间,风旋绕体,使人如沐仙气之中,得仙风道骨之感,妙不可言。观心洞前一巨石,形如巨人,即仙人石。石南,九洞连环互通,游人匍匐其间,曲折回转,洞尽山美。继续前行,路若羊肠,外临悬岩,内倚绝壁,窄脚谝,轿子石仅容人侧身而过,游人至此,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
        

(孙繁福)


        〔民间文学〕 在古代,有个名叫刘珍的读书人,家住合江县石文槽岩上。早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一人。刘珍在先市场上一家私塾教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身材矮小,胡须尽白的道人。刘珍请他到书馆闲坐,二人谈诗论画,很是投机,那道人古今中外,地理天文,无所不晓。
        有一天,刘珍问:“道长和我相识许久,尚未问及尊姓大名,贵居何处?”道人答道:“在下姓白,住在笔架山半腰芭蕉林中,先生不嫌,有空请到寒舍一玩。”
        刘珍平生好游,最喜清静去处,听道人言后,一心想去笔架山游玩。这天书馆放假一日,早饭后,他便朝着笔架山走去。
        刘珍行至半山中果然有一片芭蕉林,却不见房屋。正在诧异,忽见前面一株特大的芭蕉树下,有一块大青石,一只白毛猿猴,靠石而眠。那白猴的嘴唇微微张开,随着呼吸,一颗红色珠子,从嘴里吐出约一尺远,并不落地,随即又从鼻孔里吸了进去。刘珍被此情景惊呆了,不由自主地移动脚步,向白猿走去。他趁白猿将珠子刚刚吐出之际,用手将它接了过来。这熟睡的白猿,突然惊醒,霎时,变成白胡须道人。
        白胡道人见是刘珍,便道:“先生快将珠子还我。”刘珍见白猿变成道人,倍觉惊奇,由于他们早已结识,便道:“我倒要好好观看一下你这珠子。”说罢将红珠子放在手中赏玩,白道人又说:“此珠不能看。”说完要夺红珠。刘珍忙将珠子藏在身后,道人又去身后夺取。刘珍慌忙把珠子放入口中,白道人见了,急忙用手去卡住刘珍喉咙,要他把珠子吐出。这时刘珍想,我只不过与你玩玩,你竟这样小气,不觉一笑,谁知这一笑倒不紧要,那珠子却咽下喉咙去了。白道人见珠宝下肚,气得捶胸顿脚,长叹一声说:“我白猿修了几百年的道,原来是给你刘珍修的!”说罢倒地,顿时气绝,又变成了一只白猿猴。
        刘珍见状,十分懊悔,但无可挽救,只好用泥土掩埋了白猿的尸体,用乱石堆砌了一个坟台,并对着坟台深深拜了三拜,垂头丧气地往山下走去。
        刘珍回到书馆后,身体闷倦,无心教书,便辞云书馆,四处云游,同时寻找修道的地方。
        一天,他又回到笔架山,只见山上白云缭绕,青鸟齐鸣,他不觉高兴道:“我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啊?这里就是好地方!”
        刘珍在山顶最高峰下挖了上下两个石洞,把老母亲也接来奉养。上洞为他打坐参禅修身悟道地方,下洞是他老母亲的住处。到今天下洞内还可分得清楚厨房、卧室,还有石床、水缸等物。
        有一天,刘珍的母亲说:“珍儿,像你这样修仙炼道,不食油荤倒还可以。为娘年纪大了,可好久没有吃肉了,吃一顿都好。”刘珍说:“娘为啥不早说嘛?要吃肉不难,我马上到合江城里去,割块回来给你老人家做早饭就是。”
        刘珍说罢,起身走出石洞,使出神仙法力,将左脚一踏,只见仙洞旁起一个脚印:他再提起右脚踩上笔架山,一下便把山踩了一个缺缺,然后轻身飞到合江城内,割了块猪肉回到仙洞,将一块新鲜猪肉奉献在母亲面前。他老母亲一见乐得不可开交,连声说道:“我儿真的成仙了,我儿真的成仙了!”刘珍急忙跪在母亲面前说:“娘,为儿今已成仙,还须修炼。仙凡有别,不能再和你老人家住在一起了。望娘多多体谅,保重身体。以后你每天需要的粮食,就在洞壁小口处上拿,需要多少,它会流出多少。在你老人家百年归逝时,我当前来尽儿子的责任。”说完,刘珍对着母亲拜了三拜,从飞仙石腾空而去。后人为了纪念刘珍,在此修了一个飞仙亭。至今,飞仙亭处还可以看到当时刘珍脚踢的笔架山仙人口,山下还留着他的两大脚印呢。

(贾大戌)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