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2024-05-31 可可诗词网-古代散文名句 https://www.kekeshici.com

【注释】

选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气:文章的气势。

强:勉强。

致:达到。

【赏析】

曹丕之前的文学批评,常常只有片言只语,如《论语》中孔子论诗,稍后,或裒辑成篇,如卫宏的《毛诗序》;有的限于一篇一书,如班固的《离骚序》、王逸的《楚辞章句》诸序等。曹丕的《典论·论文》一文,开创了广泛评论当时作家的先例,是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所以,曹丕的时代,被鲁迅先生称作“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典论·论文》这篇文章,则是文学自觉时代中文学批评的自觉表现了。

按照曹丕的观点,文章之体包含本、末两层意思。“本”指“体气”,“末”指体裁。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意思是:文章应以文气为主(本),文气的清浊有自己的体式、根源,不是勉强可以达到的。

曹丕论文,开始关注作家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他说的“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作者的气质,如“徐干时有齐气”;二是指作品风格,如“孔融体气高妙”。而本句“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的“气”,则兼指二者,既包含作者的气质因素,也包含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就是说,在作者方面,指的是他的气质,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了。

曹丕之后,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才力居中,肇自血气”,并认为“学业在勤”、“素气之养”(《文心雕龙·养气》);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也论说到“言”与“气”的关系,但韩愈说的“气”,指的是文章的气势,文章的内在力量,并且还提出了气“不可以不养”的“养气说”。到了宋代,苏辙既承认“文者,气之所行”,又强调“气可以养而致”(《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观点,还进一步提出了养气的途径:一是内心加强修养;二是增强外界阅历。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或多或少都受到曹丕的影响,并且有所发展和深化。

实际上,在曹丕之前,也有论“气”之说,如孟子的“养气说”、张衡的“元气说”,等等,但都不是针对文章而言。孟子所说的“养气”,是指儒家通过修身养性,自觉自主地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修养,而张衡讲的“元气”,更是涉及哲学方面的问题了。

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讲的“气”,指的是作家特有的风格表现。这种风格表现,既与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习尚、师承关系有关,也与作家的个人素质有关。曹丕在文中强调说:“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由此可以判断,曹丕所说的作家个人风格,又以素质为其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