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2024-07-27 可可诗词网-古代散文名句 https://www.kekeshici.com

【注释】

选自宋·苏轼《答谢民师书》。

辞:辞令,言辞。

达:达意,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文采。

【赏析】

苏轼的《答谢民师书》,由赞扬谢民师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见解,发表了“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的文学主张,表达了自己崇尚平易自然文风的观点。同时强调指出: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意思说: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和生动意象,如系风捕影一般困难;能深刻认识、理解事物的人,少之又少。既能深刻认识、理解事物,又能生动形象地将之表达出来,就叫做辞达。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那文章自然就有文采了。

《论语·卫灵公》一则记载,孔子对文章的要求是“辞达而已矣”。孔子的“辞达”,是强调文章的质朴通顺,能确切的表达为文者的思想与情感就行了,没必要添枝加叶。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引用了孔子的“辞达”说,并进一步作了解释和发挥。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崇尚天然美的文章风格,同时也不忽视文采。所以他在文章中既强调重文,也强调达意,有意识地将重文与达意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不能因为“言止于达意”,便以为“疑若不文”,不要文采了。这就纠正了文论史上一些人关于“辞达”只是语言表达问题的片面理解。

苏轼认为,“求物之妙”,即是要善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把握难以捕捉的生动意象;“能使是物了然于心”,即是要细致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能了然于口与手”,即是要以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所观察、理解的东西生动形象、精到纯熟地表现出来。文章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叫做“辞达”。辞而能达意,意能逮物,自然就有文采了。

苏轼的解说和发挥,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物、意、言三者的关系,触及到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给孔子的“辞达”说注入了新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