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

2024-05-25 可可诗词网-论语 https://www.kekeshici.com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鉴 赏

孔子一贯主张学无常师,从来不把学习活动只限制在学校之内,也不认为只有学校的教师才有资格称老师。正因为他虚心向一切有知识的人求教,所以他“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因此在战国时期有七岁童子项橐为孔子师的传说。据记载,孔子曾向鲁乐官襄子学弹琴,向鲁之附庸国君主郯子学古史知识,又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博学多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正是他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所得出的宝贵的经验之谈。

语录中的“善者”不一定是指道德行为,也指长处,优点;同样,语中“不善者”并非必定是说不道德的行为,也指短处、缺点。个体总是存在着差别,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三人同行,或多人同行,如果看到有人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有某种令人羡慕的优点或长处,那就见贤思齐;不然,如果发现某人有某种缺点,则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告诫,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有则改之。这样无论是有优点的人,还是有缺点的人,或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都能让我知道怎样完善自己,怎样提高自己。因此,他们也都可以说是促使我进步的老师。

人的通病是在向他人学习时,往往只注意那些贤于自己、高于自己的人,以为只有这些人才值得自己学习。然而这些人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这样就限制了自己的学习机会,减少了自己获得更大进步的可能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素。这样,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实际上我能从所有的人身上吸取教益,从而无限地扩大了学习的范围。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说:“师人有穷,师善无穷;师善有穷,师不善无穷。”(转引自张岱《四书遇》)这句话揭示了孔子至理名言所包含的深刻智慧。

俗语云: 旁观者清。一个人往往不容易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对别人的状况,尤其是对他人的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不能因此而热衷于议论他人,而是相反,利用人的这一特点来观照自己,就是说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吕祖谦说:“人皆知以己观己之难,而不知以人观己之易。因人之善,见己之恶;因人之恶,见己之善,观孰切于此者乎?”(《东莱博议·晋怀公杀狐突》)可见,在这里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将他人与自己做比较是重要的,当然,不是像许多人那样,以此寻找傲人、自鸣得意的理由,而是看到真实的自我,找到自己与高标准的差距,以便知道努力的方向。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讲“向他人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嘴上虽如此讲,但是平时十分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用某种成见或疑心看别人,或总是用几分不服别人的心理,甚至嫉妒的心理看别人的长处,因而常常轻视、鄙视,甚至厌恶别人。看到别人的缺点也不用以自警,而是嘲笑别人、自我欣赏。如此,“向他人学习”就变为一句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口号。因此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好学精神,像他那样有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有尊重、了解他人的诚意,以便让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至理名言真正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