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18-11-03 可可诗词网-论语 https://www.kekeshici.com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鉴 赏

这句名言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条成语,表示人们不可只关心眼前鼻子底下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应当有远大的计划和谋划,对事件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险要有一些预见、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不然一旦有事,猝不及防,举止失当,造成重大的损失。孔子最信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述而》)。因此他告诫世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名言表达了一种很有价值的谋事智慧。

然而,对于孔子来说,这句话还讲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孔子认为人们对待生活要采取一种既忧虑又不忧虑的辩证态度。他首先提出“仁者不忧”(《子罕》),“君子不忧不惧”(《颜渊》),因为有仁德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他人给予帮助和对国家与社会作出的贡献,而不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会为贫困的生活、低贱的社会地位而过于烦恼;遇到事业的挫折或与他人发生纠纷,因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反身自问,内心无疚,所以在精神上也不需要过于痛苦,“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因此君子应当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一切。孔子十分欣赏他的弟子颜回,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并且赞不绝口地说“贤哉,回也!”(《雍也》)而他自己虽然生活并不富裕,遭受各种艰难困苦,但是非常乐观,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但是,根据孔子的思想,人不能终日饱食,无所用心,而应当有所忧虑。“人无远虑”中的“虑”除了表示谋划以外,这个字本来还具有忧虑、忧愁的含义,如在先秦,《孙膑兵法》言“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十问》),又如唐诗“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羌村之二》),其中的“虑”字都表示忧虑。孔子就讲过自己经常忧虑四方面的事情,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此外孔子也提出人们要有所“患”,即忧虑、担心,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之也”(《卫灵公》)。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孔子还提出人们也有需要担忧的事情,就是社会的贫富悬殊和社会的动乱,所以他提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季氏》)可见孔子是有忧患意识的,他一直担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担忧人类和他自己因人性的弱点而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这种忧患也应当是孔子所说的“远虑”,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个人身边的事而忧愁,而是为人类、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而忧虑。

总之,孔子主张“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忧道”是担忧仁道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实现,这就是忧患意识,就是“远虑”,即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种“远虑”,就会关心国家大事,就会投身于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生活就会非常充实而富有意义,如此就不会为个人的命运不济而忧心忡忡,伤心不已;有了这种“远虑”,就会时时修身养性,改正缺点,在工作、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不大可能犯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样自然就少了许多令人烦恼、痛苦的事情。相反,没有忧患意识,也就是没有远虑,把个人的利益看得比天还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遇到小小的不幸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陷于忧愁而不能自拔。由于不致力于道德修养,经常同外界发生不应有的矛盾和冲突,当然也就会平添无数的忧愁、烦恼和痛苦。这不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吗,这不是值得每一个人要加以警惕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