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为尧舜

2024-10-12 可可诗词网-孟子 https://www.kekeshici.com

人皆可以为尧舜。

————(《告子下》)

鉴 赏

《孟子》书中,把尧、舜合在一起说的地方约有四十余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可以说,在孟子眼里,尧舜已成为最完美的道德典范,成为内圣之道的最高代表,并已符号化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既然尧舜代表着完美的理想人格,那为何又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呢?孟子的这一结论有两个前后相承的依据: 一是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因而人人都有善性;二是“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我”与尧舜是同类,所以“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就是说,“我”与尧舜起点是一样的,都天生具有善性,尧舜能成就理想人格,“我”也应该能够。这样,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说就拉近了圣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为普通人通过内修德行而实现理想人格创造了可能。这也是孟子内圣功夫深受后人欢迎的重要原因。

尧舜成了圣人,而芸芸众生为何依旧只是平凡之人呢?孟子认为这是为与不为的区别,而不是能与不能的区别。他告诉梁惠王,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是不能,举不起一根羽毛,看不见一车木材,不愿为老人折取树枝,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同样,梁惠王不行王道,不加恩于百姓,也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因此,人为尧舜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告子下》),道德的实践其实就是如此简单,慢慢行走谁不会呢,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做,所以关键不是能与不能,而是为与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