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莫善于寡欲

2024-03-04 可可诗词网-孟子 https://www.kekeshici.com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

 

鉴 赏

孟子这里主要讲修养心性的方法。他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物欲不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多;反之,如果物欲很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

古代的圣贤们对于如何修身养性进行了长期的思索和探讨,而他们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建议就是“寡欲”。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他把人的贪欲看成是一种灾难和过错,并把“少私寡欲”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庄子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天地》)荀子也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利欲看成是德行修养的天敌,都对耳目声色之欲存有戒心,因而都强调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天下的安定。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可见孟子提倡“寡欲”的目的是为了“养心”、“存心”。那么为什么要“养心”、“存心”呢?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有“恻隐、是非、辞让、羞恶”之心,并且人心都具有向善性,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的本心虽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受后天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人可能会丧失自己的本性,“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因此要“养心”、“存心”。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心下》)他认为这些欲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由于受到仁、义、礼、智的制约,它们不可能全部如愿,这也就是所谓的“命”,所以“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在寡欲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浩然之气,这样就可以淡泊名利,保存本性,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孟子要求“寡欲”,但他并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因为孟子的“寡欲”主要是针对修养心性提出来的,而对于物质、权力、名声等欲望,孟子也不是一概反对。他要求制民以恒产,满足百姓对财富的欲求,还说“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万章上》)。孟子反对的只是“为富不仁”(《滕文公上》)的行为。俗话说: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