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为道一偏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天论》)
鉴 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思想空前解放。此时私学兴起,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限制,不再是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出现了大量“士”。而当时各诸侯国为了能够一统天下,积极地招贤纳士,希望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自己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诸侯们厚待士人,使他们衣食充足,创造了宽松的思想、学术氛围。“士”还可以“择良木而栖”,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与国君不合,便可以潇洒离去,回到家乡,或广收门徒,或著书立说,阐述各自不同的对社会、自然的看法和主张,遂形成了春秋战国特有的“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道、法、墨、名家,他们提出的有些概念和主张,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法家的“以法治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对后世启发很大。
就在各家学派都以自己的学说为正宗时,荀子站出来批评他们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认为世间万物只是大道的一部分,一物只是万物的一部分,而愚笨的人因为知道了一事一物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大道的全部,其实这恰恰是无知的表现,诸子的学说也只是大道的一部分。荀子的这些说法,不仅指出了道、法、墨诸家被蒙蔽的地方,对同一学派其他儒者更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在《解蔽》篇中,荀子给出了解蔽的方法——虚壹而静。他说圣人知道由于认识的片面性而导致蔽塞的危害,故而能将宇宙万物都纳入心中,以道为标准观照万物衡量是非,这样就不会被蒙蔽了。诚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穷尽事物之理,不免会有认识上的片面和局限,我们应该尽量扩大眼界,拓宽思路,超越自我,融会贯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自以为是的狭隘圈子,我们将会看得更多更远。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
[2018-11-11]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18-11-11]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18-11-11]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018-11-11]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01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