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诗词简介: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作为一州的长官,他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里是前三首。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浣溪沙》
    .[宋].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 《 huàn xī shā 》 
    《 浣   溪 沙  》 
    .[ tánɡ ]. sū shì.
    .[ 唐   ]. 苏 轼 .
    zhào rì shēn hónɡ nuǎn jiàn yú , lián cūn lǜ àn wǎn cánɡ wū , huánɡ tónɡ bái sǒu jù jū xū 。 
    照   日 深   红   暖   见   鱼 , 连   村  绿 暗 晚  藏   乌 , 黄    童   白  叟  聚 雎 盱 。 
    mí lù fénɡ rén suī wèi ɡuàn , yuán náo wén ɡǔ bù xū hū , ɡuī lái shuō yǔ cǎi sānɡ ɡū 。 
    麋 鹿 逢   人  虽  未  惯   , 猿   猱  闻  鼓 不 须 呼 , 归  来  说   与 采  桑   姑 。 
     
  • 《浣溪沙》
    .[唐].蘇軾.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采桑姑。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 乌:乌鸦。
    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suī 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词写以石潭为中心的村野风光,及聚观谢雨仪式的民众的欢乐。《起伏龙行》序云:“父老云,(石潭)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故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而可见,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葱茏,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两句一写见,一写闻。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三句撇景而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目”,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意。《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悦之貌。”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只及童叟之乐,则一般村人之乐,及作者乐人之乐可知。是举一反三的手法。
     
          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细细品味,似觉其中含有借以比拟人物的意趣。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已争向前来,恐落人后了。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谁呢?当然是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丰富了词的内涵。
     
        词中始终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只从鼓声间接透露了一点消息。却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竟连用“深红”、 “绿暗”、“黄”、“白”等色彩字,细辨则前二属实色(真色),后二属虚色(假色),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表现出作者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实写易板滞,末一句以虚相救,始觉词意玩味不尽。
  •         苏轼不但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大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关心人 民疾苦,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他曾多次出任州刺 史,受到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爱戴。
     
           在他出任杭州的时候,看到西湖的一片水泊,占地很多,但 湖泥淤塞,蓄水量不大。于是,他以地方官的责任感和艺术家的 才能,亲自为修湖设计方案,发动人民深挖西湖,将“里湖”、“外 湖”勾连起来。将湖中的葑泥筑成一条长堤和一个小岛。这就是 至今尚存的“三潭印月”和“苏堤”。此举不仅使西湖增灌千顷良 田,而且也使这里的湖光山色更加妩媚多姿。
     
               苏轼做定州(今河北定县)太守时,他看到这北方的水凉得 很,农民在水里插稻,实在太苦。于是他利用民间小调,创作了许 多插秧歌教给农民歌唱; 农民们唱着太守给编的这些优美动听 的歌曲,心中十分快活,似乎觉得水也不那么凉了。结果,干劲倍 增,增加了生产,丰富了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后来,由于当地人 民以插秧歌的喜爱,它竟发展成了地方小戏——这就是至今尚 在演唱的“定州秧歌”剧。难怪苏轼每调离一地,总有那么多州民 百姓拦路痛哭,舍不得让他们的太守离去。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苏轼后来的所作所为,因为它对我们理 解苏轼做地方官的态度有帮助,所以先予介绍;然后我们再来看 苏轼前期出任知州太守时的事迹和他写的五首小词—— 《浣溪 沙》。
     
              这组词写于元丰元年,即公元1087年。这时苏轼43岁。
     
               苏轼是在上一年由密州调任徐州的。他四月到徐州,七月, 黄河横决,发了特大洪水。于是,苏轼发动农民,积极抗洪自救, 并亲自指挥,参与战斗,保全了一州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料,洪 水过后,一冬无雪,一春无雨,天气大旱;词人说:“东方久旱千里 赤,三月行人口生尘”,试想,走路都会尘土满面,可知旱情是多 么严重。在大旱面前,词人又发动农民积极抗旱,适时点播。当 然,古人抗旱,是缺乏今人的科学头脑的,农民一面挑水点插,一 面又把泗水中捉来的鱼,放生到徐州城东二十里处的石潭里。据 当地的民间传说,鱼龙同种,鱼进石塘,龙王爷就会体会到徐州 旱情的严重,赶快下雨。这些,苏轼自然也附合着人民的意愿,允 许他们这样做了,恰巧,天真的下了一场大透雨,旱象完全解除 了,整个徐州地面,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四月末,许多农 民赶到徐州城东的石潭,祭神“谢雨”,苏轼也赶去参加了。这组 《浣溪沙》小词,便是写他在祭神“谢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 感。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喜爱之情、关怀之情;也体现了作者以 农村风光的热爱之情,陶醉之情。
     
          这里我们讲前两首。这两首是苏轼在参与“谢雨”祭神的仪 式过程中写的。
     
               先看第一首,身为太守的苏轼,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便动 身去参加农民们的“谢雨”仪式去了;他兴致勃勃,一面走路,一 面观景:“照日深红暖见鱼”,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照得水面发 暖。池塘里的鱼儿,也因水温渐高,有的渐渐上浮,在水里已经清 晰可见了。这一句,“见”字写得准确传神,它表现了早晨水温略 见升高时的特殊情景;这时,有的鱼敏感地追慕阳光的沐浴,渐 渐上浮,有的鱼还留恋着深水的余温,所以说是“暖见鱼”。是因 为阳光生暖而刚刚见鱼,并不是那种天热时浮在水面上的大片 鱼群。路上看:“连村绿暗晚藏乌”。那村连村的树木,生机勃勃, 一派暗绿。此刻,词人在想,晚上借宿的乌鸦藏在里面恐怕也看 不出来吧!“晚藏乌”,并不是词人真的看到了晚上藏到深树中的 乌鸦,而是极度形容在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在红日照耀之下,非 常繁茂的树木所呈现的暗绿之色。一路走来,来到“谢雨”的石潭 附近。只见“黄童白叟聚睢盱”。睢盱是一种很朴实的笑貌,是说 不管是黄口小儿,还是白发老人,他们都是那样的欢快,那样的 朴实!
     
                最引起词人兴趣的还是农村中的那些毛头小伙子和十多岁 的娃娃们,别看他们在抗洪抗旱中都很能干,但性格却腼腆得很 呢!他们一见“大官”来了,便闪电般地躲藏起来,一见这位太守 态度和蔼可亲,便又迅速地把词人围起来了,所以苏轼幽默地写 道:“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意思是说,他们刚看见 我的影子,就像惊恐的麋鹿那样,一跑而光;但他们听到“谢雨” 祭神的锣鼓,一瞅见我也参加了“谢雨”祭神的行列,却又像猴子 般地不知从什么地方都钻出来了。他们是那样地欢乐,并且,有 的兴奋地往家里跑,“归来说与采桑姑”,连他们的姐姐妹妹们都 要喊出来。
     
             这首词的感情是何等的亲切、朴实而又生动啊!但过去很少 有人敢讲,就连许多的诗词选本都把它裁汰掉了。据说,就是因 为苏轼把劳动人民比作了“麋鹿”和“猴子”,是对老百姓的污蔑, 起码是对劳动人民缺乏尊重。其实,这正是本词最精彩的地方。 两个生动的比喻,既反映了农村青年和娃娃们的老实、腼腆、怕 羞、怕官的神情,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好奇、活泼、热情等朴实 可爱的性格,是极其精练的传神之笔。试想,在旧社会,封建的官 府,凶恶的衙役,对老百姓不是逼粮逼税,就是打骂怒斥,又有谁 能不怕呢?对于这位新任的苏太守,虽然有不少好的耳闻,但那 究竟是真是假呢?所以,一听说大官来了,便马上像一群受惊的 小麋鹿,急忙躲藏起来,但毕竟那些有关太守的生动传说起了实 际作用,所以他们并没有远跑;他们是机警地躲在了门坎里、大 树下、青石旁,还有别的什么地方,他们先是猫起来,偷偷地瞧着 这位苏太守的一举一动,验证着自己听到的传说是否真实可信; 一见苏太守真如传说的那样和蔼可亲,今天是来参加他们的“谢 雨”祭神活动,于是他们又猴子般地跑出来 ,把太守围起来,他 们不仅自己欢快地围着太守,而且又往家里跑,叫他们的亲人同 来享这难得的眼福,这种描写,不是再生动亲切不过了吗?这哪 有半点对劳动人民不尊重的味道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活泼、热情、猴子般欢蹦乱跳的好后生, 才出现了下面生动有趣的场面。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浣溪沙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09-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niandai/songdai/sushi/4801.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