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其二)》

2018-07-31 可可诗词网-陈陶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以写边塞战争为内容。陈陶采用这一旧题一共写了四首,这是第二首。他也从边塞战争取材,却另辟蹊径,以反映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为主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写战士高昂的士气和献身精神。“誓扫”概括了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战斗意志,“不顾身”表现了慷慨悲壮、不惜牺牲的气概。“貂锦”指羽林军的服装貂裘锦衣,这里代指装备精良,“貂锦”有“五千”之多,自然是精锐部队。“五千貂锦丧胡尘”,精锐部队有这样多的人战死,足见伤亡惨重,而战斗的激烈也就可以想见了。这首二句写出陇西(甘宁二省的陇山之西)边塞的激烈战斗,五千忠勇战士悲壮地战死沙场,诗人以精炼概括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两句还只是铺垫,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才是揭示主题之所在。无定河,为黄河中游支流,在陕北,是唐代边塞战地。春闺,即春季青年妇女的卧室。无定河边骨,是那些战死者累累枯骨,春闺梦里人,是那些充满恼人的相思的春夜闺房里少妇们梦中的丈夫。河边骨是实,梦里人是虚,“犹是”二字把现实与梦境这二者联结起来,以强烈的对照,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杜甫《兵车行》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句,而这首诗的用意则更上一层:无定河边,战死者的白骨蔽野,而那散乱狼藉的累累枯骨,还正是少妇们梦魂缭绕的亲人,她们在梦中还正盼望与归来的征人团圆呢。此情此景之前的“可怜”二字,极富感情色彩,蕴含着无限的感慨和同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附:
     
    陇西行四首
    [唐] 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 《 lǒnɡ xī xínɡ sì shǒu ( qí èr ) 》 
    《 陇   西 行   四 首   ( 其 二 ) 》 
    .[ tánɡ ]. chén táo.
    .[ 唐   ]. 陈   陶 .
    shì sǎo xiōnɡ nú bú ɡù shēn , wǔ qiān diāo jǐn sànɡ hú chén 。 
    誓  扫  匈    奴 不 顾 身   , 五 千   貂   锦  丧   胡 尘   。 
    kě lián wú dìnɡ hé biān ɡǔ , yóu shì chūn ɡuī mènɡ lǐ rén 。 
    可 怜   无 定   河 边   骨 , 犹  是  春   闺  梦   里 人  。 
  • 《 lǒnɡ xī xínɡ sì shǒu ( qí èr ) 》 
    《 隴   西 行   四 首   ( 其 二 ) 》 
    .[ tánɡ ]. chén táo.
    .[ 唐   ]. 陳   陶 .
    shì sǎo xiōnɡ nú bú ɡù shēn , wǔ qiān diāo jǐn sànɡ hú chén 。 
    誓  掃  匈    奴 不 顧 身   , 五 千   貂   錦  喪   胡 塵   。 
    kě lián wú dìnɡ hé biān ɡǔ , yóu shì chūn ɡuī mènɡ lǐ rén 。 
    可 憐   無 定   河 邊   骨 , 猶  是  春   閨  夢   里 人  。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
     
    志在扫灭匈奴,早已不顾自己之身,
     
    无奈五千精兵尽丧胡尘。
     
    可怜他们早已化为无定河边的白骨,
     
    却依旧是那春闺梦里之人。
  •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辞之瑟调曲。本写“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自梁简文帝开始,始开“辛苦征战,佳人怨思”之主题。遂相沿成习。

    ②匈奴:秦汉时代雄踞于我国北方之少数族,秦前亦称鬼方、猃狁、山戎等。这里泛指唐代侵扰北方边地之少数族。貂锦:貂裘锦衣之简。汉代羽林军(皇帝禁军)之装束。这里泛指装备优良的精锐部队。

    ③无定河: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流经陕西榆林、米脂诸县,至清涧县入黄河。因急流挟沙,深浅无定,故名。春闺:春日之闺阁,代指闺中女性。
  • 【集评】 明·杨慎:“后汉肃宗(按:“肃宗”疑误)诏曰:‘父战于前,子死于后。弱女乘于亭障,孤儿号于道路。老母寡妻,设虚祭,饮泣泪,想望归魂于沙漠之表,岂不哀哉!’李华《吊古战场文》祖之。陈陶《陇西行》云: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谓得夺胎之妙。”(《升庵诗话》卷十一)
     
    明·谢榛:“陈陶……《陇西行》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语凄婉味长。严沧浪谓陶最无可观,何也?”(《四溟诗话》卷二)
     
    清·方南堂:“李遐叔《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二十四字化而为十四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谓犹龙之笔。”(《辍锻录》,《清诗话续编》1939页)

    李华《吊古战场文》: “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云,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云: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工于前也。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世传陈陶诗数百首,间有佳语,如“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类。人多传诵之。(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汉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云: “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后汉·南匈奴传》,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全用其语意,总不若陈陶诗……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
     
    《隐居语录》曰“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盖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李华《吊古战场》曰: ‘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工于前也。”余以以文为诗,此谓之出处,何得为蹈袭?若如此苛责,则作诗者必字字杜撰耶? (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
     
    作苦语无过于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余蕴。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
     
    陈陶《陇西行》云“五千貂锦丧胡尘”,必为李陵事而作。……陶讥此事而但言闺情,唐诗所以深厚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点评】 该诗所写意境,不论前人是否触及。但它确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个残酷现实。“可怜”、“犹是”两句读之倍感凄惨,千百年来,令人饱洒同情之泪。陈陶本题之作共四首,唯此诗流传最广,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曲名。陈陶的《陇西行》共有四首,上面选录的是第二首。
     
        全诗以一场悲壮的战争为背景,描写战争在夫妇之间造成的惨然的一幕,诉说了战争的残酷性,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非战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以汉喻唐,暗用李陵与匈奴战斗、全军覆没的故事。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至祁连山袭击匈奴右贤王,李陵奉命率领五千步兵至居延以北约一千里以分散匈奴兵力。在完成任务以后的回兵途中,受到八万匈奴兵的围击,连斗八日,杀伤匈奴万余人。后因粮尽援绝,全军覆没,被迫投降。对于李陵投降一事,历来评价不一。这两句诗并不直接涉及李陵的评价问题,而只是借用这一充满着悲剧色彩的战争故事作为具体描写的背景。首句以“誓扫匈奴”与“不顾身”的句中自对,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与义无反顾的誓死决心。次句反接,尽管从军将士如此英勇,但还是遭到全军覆没的厄运。“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朝廷派出的精锐部队。“五千貂锦”都命丧沙场,无疑是一场悲剧。
     
             三四句转写发生在一个家庭中的悲剧。“无定河边骨”,表明丈夫早已战死; “春闺梦里人”,是说做妻子的不知道丈夫已经战死,依然做着盼归团圆的好梦。“无定河边”,似隐指唐朝与奚、契丹之间不断在东北边地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写实;前两句所写,是汉与匈奴在西北边地的战争,在诗中只是作为一个比拟。写实的地点与比拟的地点同时在诗中出现,有沟通现实与历史的作用,令人想起今日的战争其实就是历史上的战争的继续。三四句采用十四字组成的流水对,以“可怜”(可惜)二字提起,两句一意,对偶整齐,对比鲜明,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寄寓了诗人的非战思想与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深深同情。唐代另一个诗人刘驾在《贾客词》中写到一个外出经商的“贾客”,在途中被寇盗所害,在家的妻子不知道噩耗,“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正自怜自爱,盼望着丈夫的归来。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悲剧,但那毕竟只是“人为财死”,远不如“誓扫匈奴不顾身”的将士抛尸疆场而又仍是“春闺梦里人”那样慷慨悲壮而又令人感慨不尽。
     
          从构思模式来说,此诗上承许浑的《塞下曲》: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即在“一般”(总说的前两句)与“个别”(具体描述的后两句)的统一之中寄写爱憎鲜明的感情。唐末诗人沈彬的《吊边人》七绝(“杀声沉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基本上也承袭了《塞下曲》的构思模式。但陈陶诗的前两句悲而壮,而许浑、沈彬二诗的前两句仅止于悲凉。悲而壮,故开篇即足以惊心动魄,还由此衍出后两句的新意,遂使全篇跌宕起伏,精警动人。许、沈二诗开篇仅见悲凉,也就难以在豪迈悲壮与低回缠绵的强烈对比中收到惊听回视的艺术效果。陈陶虽受到过严沧浪极不公正的评价(《沧浪诗话·诗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但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依然得以口碑流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当是与此诗在艺术上“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成功表现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  
          《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豪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了。
     
    〔评说〕
     
    江进之《雪涛小书》:“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
     
    吴瑞荣《唐诗笺要》:“风骨棱露,与文昌《凉州》同一意境。唐中、晚时事日非,形之歌咏者,促切如此,风气所不能强也。”
     
  •       这是《陇西行》第二首,曾被王世贞誉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 唱。” (《全唐诗说》)诗中通过对爱国将士在边地忠勇报国,为国捐躯的 感人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他们为国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民族气节,以及征人 妻子的高尚情怀。真是情理交融,凄楚动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匈奴,这儿泛指侵犯汉唐王朝 的古代北方民族中的统治者。意取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载: “李陵提步 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战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 积。”本诗并不在于叙述历史,而是诗意的发现与创造。真是“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种在宽阔的时空感基础上,汉民族文化心理所历 史积淀的爱国激情,统统从这两句中喷射而出。正如黑格尔所说: “它按照 诗的方式,采取一种广泛的自生自展的形式,而诗人退到后台去了。” (《美学》第三卷下册) 首句“誓扫”、“不顾”,既勾勒出将士意志如 铁、忠勇无畏的气概,又突出其信誓旦旦、义无反顾的决心。貂锦,指貂裘 锦缎战袍,这是汉代羽林军的装备服饰,这儿借指精锐部队。如李益: “汉 军游骑貂锦衣” (《六州胡儿歌》),刘禹锡: “十万天兵貂锦衣” (《和白侍郎送令孤相公镇太原》)均同此意。这儿“五千”、“丧胡尘” 直写出征战之残酷,伤亡之惨重,带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桑塔耶纳说得好: “悲剧所具有的主要魅力之一,就是暗示如果不是悲剧的话,这些将是什么样 的人物。” ( 《美感》第155页)可见,这两句暗示了多少杰出人物毁于一 旦,可谓慷慨悲壮。这为后文作了有力的艺术铺垫。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源出内蒙鄂尔多斯境 内,东南流往陕西清涧县入黄河,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而闻名。“无定河边 骨”是对新近血染胡尘的“五千貂锦”凄惨结局的恐怖白描。“貂锦” 与 “尸骨”交相映照,一实一虚,一生一死,一英气勃勃、人欢马叫,一抛尸 遍野、白骨垒垒,两种意象在人们想象中形成强烈艺术对比。这写的是男 儿,另一面写征妇。“可怜”与“犹是”四字相转,语断意续,感情跌宕有 致,笔触强劲有力,把人间至亲的切肤之痛转化为梦幻虚象,写得如泣如 诉,蕴藉不尽。明人杨慎曾赞赏此二句说: “汉贾捐之《议罢珠崖疏》曰: ‘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彰,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 道,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后汉《南匈奴传》、唐李华《吊古战场 文》全用其意,总不若陈陶诗云云,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 (《升庵 诗话》卷十二)两相比较,在于诗的形象内部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量,体 味深,表达妙。法国诗人瓦莱里说:“诗情的世界显得同梦境或者至少同有 时候的梦境极为相似。当我们回忆起梦的时候,它表明,能使我们的内心激 动、陶醉和满足的全部构成物,就其内在规律来说,是与通常的知觉产物惊 人地不同。”(《法国作家论文学》第118页)多少开赴沙场的貂锦战士已经 战死,成为河边之白骨,异乡之鬼魂; 可是古时通信困难,家乡妻子却毫不 知死讯,仍然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倾诉衷肠。这种以绮丽哀艳的笔调,融无 定河边垒垒白骨于春闺温馨美妙的梦境之中,哀乐相形,层层映照,表现了 诗人独创性的艺术构思,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两数之 积。” (《爱森斯坦论文选集》第349页)诗歌的巨大艺术容量取决于诗人 的思想境界。在诗中“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两个镜头相组接,一 边是残酷的现实,一边是迷人的梦境;一边是萧瑟荒凉鬼唱歌,一边是春闺 兰房温柔乡。两个根本无法并存的极端,却被“可怜……,犹是……”的句 式组接成一个艺术构型,使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形成对比或对立,加强了时 空流变的感受,从而使诗中不仅有横断面的宽度,更有历史的纵深度。纵横 捭阖、结想神思。这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包孕了无限丰富的艺术意蕴。 多义而含蓄,复杂又单纯。在诗中我们仿佛触摸到将士们反击侵扰、为国献 身的雄心,又似乎窥视到闺中思妇痛苦难耐的容颜。我们既可体认到人民盼 望边疆睦邻关系开始、战乱结束的强烈愿望,又可聆听到诗人希冀征人团 聚、安居乐业的召唤。所有这一切都在从容有致的咏叹中娓娓倾诉,客观而 冷静,不动声色却感情激越。借用闻一多的话来说,这该是唐诗中的“诗中 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