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2024-04-27 可可诗词网-李端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诗通过弹筝女子一个小小的动作,将其狡黠的心意描绘 得生动真切。

        一、二句交代事由与人物。鸣筝,说明人 物是弹奏古筝的乐师。素手,点明这位乐师 是一位女子。金粟柱,柱,是古筝系弦之物; 金粟,形容筝柱装饰华美,点明乐器之华丽贵 重。玉房,说明屋舍之精致典雅。琴极珍贵, 屋极雅致,说明这是富贵人家的一次家宴,而 女子正在宴会上为大家弹奏乐曲。这本是再 寻常不过的酒会歌台,可是诗人却注意到了 非常有趣的细节。这位弹筝女子为了博得妙 解音律的主人注意,时时故意拨错筝弦。这 里用了周瑜的典故。《三国志》中说周瑜精通 音律,即使是喝醉了,演奏稍有错误也一定瞒 不过他;每当发现错误,他都会立即转头去 看。时有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一方面用典说事,一方面借典喻人:男 主人定然也如周郎一样年轻有为,文武全才。小小的“误拂弦”之举,投射 出弹筝女子微妙的心理和机巧的心眼,这出小小的喜剧使得整个歌舞场 景都生动明快起来。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 tīnɡ zhēnɡ 》 
    《 听   筝    》 
    .[ tánɡ ]. lǐ duān.
    .[ 唐   ]. 李 端  .
    mínɡ zhēnɡ jīn sù zhù , sù shǒu yù fánɡ qián 。 
    鸣   筝    金  粟 柱  , 素 手   玉 房   前   。 
    yù dé zhōu lánɡ ɡù , shí shí wù fú xián 。 
    欲 得 周   郎   顾 , 时  时  误 拂 弦   。 
  •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为了引起公子的注意,她故意弹错一遍又一遍。

    【逐句翻译】
    鸣筝金粟柱②,筝声似从金粟柱中传出,
    素手玉房前③。弹筝的美女坐在华屋前。
    欲得周郎顾④,她想得到知音回头一顾,
    时时误拂弦。再三故意错弹那古筝弦。
  • 【注释】

    ①鸣筝:弹奏筝曲。筝,今称“古筝”,古弹拨乐器。诗题又作“听筝”。前者 谓弹奏筝曲,后者谓听奏筝曲,前者更有情味。

    ②金粟柱:以金粟装饰的筝柱,言其华 贵。柱,是可旋转调音的系弦部件。

    ③素手:洁白的手。《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此借代弹筝女子。玉房:玉饰的房子。

    ④周郎顾:典出《三国志·吴志· 周瑜传》:周瑜年轻时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即使半醉,也要回眸一看。故有“曲有 误,周郎顾”之说。
  • 【集评】 清·徐增:“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拔,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 (《而庵说唐诗》)

    【点评】 此诗捕捉住生活中能够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写得婉曲细腻,极富情趣。虽只有短短二十字,却颇耐人回味。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通过一个弹筝女子弹奏出错的细节,描绘出她渴望得到意中人青 睐的情态,观察细致,体味入微,写得饶有情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金粟柱,指装饰华美的系弦之木。玉 房,是筝上的安枕之处。素手,即纤纤玉指,说明弹奏者是一个年青的女 子。此二句倒装,倒装的好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两句是说听到筝弦 的鸣奏妙音,原来是一个女子在弹奏。这里通过对古筝精美名贵的描绘, 映衬出了弹奏者的出身高贵,身手不凡;而对“素手” 的特写,又透露 出了她的年少貌美,心底纯洁,异常聪颖。为后面的描绘做了铺垫和渲 染。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郎,即三国时代的周瑜。此人英俊洒 脱,文才武略,身挂三军大印,兼水陆督都之职,并精通音乐,酒喝得半 醉,听到人奏有误时,也要回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当时有歌谣说: “曲有误,周郎顾。” (《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瑜代指英俊奇才少 年。鸣筝的少女,爱慕着座中的少年,总渴望他能够多看自己几眼。这样想 着,心里不由忐忑,面颊绯红,指法顿然撩乱,几次误拂了筝弦。然而,在 “听筝”者心中,早体察到弦儿虽然误拂,但曲曲含情,传达着无限的倾慕 之意,因而,以诙谐而幽默的语气说,恐怕是为了让知音的意中人,多多顾 盼自己几眼,而故意时时错拂筝弦吧?

            此诗巧用典故,融典入情。借错弹筝曲的典型细节,写出了怀春少女那 异常激动而又娇羞的微妙心态,笔墨干练,刻写传神,妙趣横生。
     
     
  •         这是一首细腻深婉,耐人寻味的写情小诗。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古十二弦,后为十三弦,传为秦蒙恬所制。阮瑀 《筝赋》云: “筝长六尺,以应律数; 弦有十二,象四时; 柱高三寸,象三才。”从阮瑀的描写,可知筝之大概。此诗虽名 “听筝”,却不是从听者立意,鸣筝邀宠,着意刻画弹筝女子。

         首句咏筝,次句写弹筝。柱,是筝上固定弦的短轴; 金粟柱,言柱以金粟装饰。玉房,玉制的筝枕。素手,是此诗唯一出现的弹筝人形象,因写弹筝,故如今之特写,集中于形象的局部——手。然 “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 之十三),仅此 “素手”而已,一个绝代佳人的形象盈盈出现于读者面前。柱饰以金粟,枕以美玉为之,筝之华贵于此可见。加之弹筝女的佳丽形象,一幅美妙无伦的弹筝图如工笔绘出。就是那筝曲,诗人虽未着笔,但优美动人的乐声,却已从作者精心描绘的弹筝图中袅袅传送出来了。

        当然,所谓美妙的筝声,只是我们阅诗时的感觉罢了。其实女子所弹的筝曲,却常于和谐中迸出不谐和音。这不是弹筝女的技拙之误,却正是弹筝女的聪明过人。原来那女子对听者怀有一份深情,手在弦上,意属听者,“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故意时时露出破绽,以博得听筝人的顾盼,“盖将以怨红愁绿心肠,寄与知音者耳” ( 《古唐诗合解》 ) 卷四) 。周郎,三国时吴将周瑜。瑜二十四岁授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皆呼为周郎。据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深谙音乐,虽在酒后听人弹奏,有误必知,知之必回过头去看看演奏者。时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在此处,周郎当然是指弹筝女属意的男青年了。这两句诗,撷取弹筝时的一个细节,委婉地表现出了弹筝女子欲博知音的微妙感情。

            此诗首二句以描写工致求胜,末二句以揭示心理见长,观察细腻,构思精微,把一段儿女之情表现得楚楚动人,可见诗人巧于表现爱情题材。
     

  •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曲”就是纡折委婉,含蓄不露;就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为什么作诗要以曲为贵呢?因为曲可以使诗意免于浅薄直露,“令人在极平淡之中慢慢地领略出极渊永的情趣”(梁启超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可以以少寓多,丰富诗的内涵,启发和调动读者的艺术思维,使诗句言虽尽而意不止,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李端的这首《听筝》诗,以写弹筝女子故意误拂冰弦吸引恋人的注意力,深刻地揭示出女子渴望爱情、希望取悦于对方的心态,可谓含蓄委婉,曲尽其情。
     
              诗的上二句先就听筝时所见落笔,暗写一个“弹”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柱”指筝上系弦用的短轴,“金粟”指柱上装饰;“玉房”,玉制之筝枕,用来架弦以便发声。女子素手在银筝前不停地移动,银筝之金粟柱、玉房与素手相映生辉,由此则女子弹筝时优美的动作、娴熟的技艺可想而得之。“前”字以静示动,不写弹而弹的动作已暗含其中。两句诗纯用描写笔法,刻画入微,富于联想性,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致。这里,诗人不写弹者的情思,也不说听者的感受,不加任何渲染,不透露任何消息,只将银筝素手从实道来,意在启发读者的思考,为下文表现人物心理做必要的交代,形成引而待发之势。诗的下二句紧承“素手玉房前”之意,写女子误拂冰弦以期周郎一顾。“周郎顾曲”典出《吴志·周瑜传》:“瑜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少精意于音乐,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诗中以周郎喻知音,亦即女子的意中人。弹筝女子心有所爱,情有所钟,但却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羞于启齿,或者因为尚未与对方建立起联系而不便明言,故有意将曲调时时弹错,以求意中人能回过头来多看几眼,甚或指点一番,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将自己深深地留在心间。这两句诗,透过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心理,将女子一段难言心事、一片邀宠之情,非常委婉地表现出来,用笔曲折有致,耐人寻味,从中也足见诗人对弹筝女子内心世界洞察之精微,理解之深刻。
     
             诗中构成曲写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巧妙地用典。周郎本是因曲有误才顾,所顾者,曲也,非人也。这里,诗人转借其意,易果为因,说女子为求顾而误,所求者,顾人也,非顾曲也。女子的心思全在意中人身上,然而如何表露?她不是靠语言来直陈,也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用乐曲来挑逗,而是工于心计,采取特殊的方式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她所以“时时误拂弦”,不是因为弹奏的技巧不高、曲调不熟,也不是因为拂弦时用心不专、一时走神,而是“欲得周郎顾”而有意为之,通过曲误来创造相互接近、增进了解、建立感情联系的契机。这层意思,是原来的典故中不曾包含的。这也就将女子希宠取怜、渴望得到爱情的心理,非常生动而又曲折地揭示出来。其次是精巧的构思。通常写听歌听曲的作品,总不免要描写声音如何美妙动听,技艺如何精湛娴熟,以及听者如何为之倾倒、动情等等。如武元衡《听歌》:“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既交代出演唱的时间、地点、歌名,也写出诗人的感慨;白居易《琵琶行》更详尽地描述了琵琶女的身世、演奏时的情形及收到的艺术效果等。这首诗却不然。诗的题目是《听筝》,但诗人并不写弹者弹得如何,也不写听者听得如何,而是别出意绪,以独特的视角着重刻画弹筝人的心理,透过对弹曲的描写表达女子的心曲,揭示女子的内心世界,此用笔之一曲也。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诗人也不去写她如何思慕对方,热恋对方,而是表现她如何希望得到对方的垂爱,这既不同于“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的大胆泼辣,也不同于低头弄罗襦的娇怯羞涩,比直接表达爱情的写法更深入一层,此用笔之又一曲也。如此将儿女心事曲曲传出,犹如江流婉转而又一气贯注,令人回味不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