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

2023-05-03 可可诗词网-李益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人们的悲辛。前三联写诗人经过十年离乱,与亲朋(此处“外弟”即表弟)意外相逢,真是惊喜交集,人间沧桑谈论不足,离情别绪倾吐不完。唐代自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历时近十年,所以说“十年离乱”。其中二联两句: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与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末联语气一转,两人一想到天明后又要分别而天各一方,喜悦中又涌上了伤别的愁绪。全诗以精练、明白的语言,极为概括的描写,表达了真挚深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中表兄弟,自幼相识,但倏忽一别,便是十数个年头,这本身就是一件憾事,况且,他们之间的分别还有“十年离乱”这一非正常的原因,诗人心中该有多少沉重呢!因此,好不容易重新相聚,抚今思昔,必然是感慨万端的。然而,短暂的相逢很快又将被新的别离所代替,现实是如此残酷,惆怅与幽怨之情塞满了心头。前人云:“怨莫怨兮生别离。”于是,情化为诗,便是十分自然的了。亦正惟其如此,其诗则尤能打动人心矣!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
     
  • 《 xǐ jiàn wài dì yòu yán bié 》 
    《 喜 见   外  弟 又  言  别  》 
    .[ tánɡ ]. lǐ yì.
    .[ 唐   ]. 李 益.
    shí nián lí luàn hòu , zhǎnɡ dà yī xiānɡ fénɡ 。 
    十  年   离 乱   后  , 长    大 一 相    逢   。 
    wèn xìnɡ jīnɡ chū jiàn , chēnɡ mínɡ yì jiù rónɡ 。 
    问  姓   惊   初  见   , 称    名   忆 旧  容   。 
    bié lái cānɡ hǎi shì , yǔ bà mù tiān zhōnɡ 。 
    别  来  沧   海  事  , 语 罢 暮 天   钟    。 
    mínɡ rì bā línɡ dào , qiū shān yòu jǐ zhònɡ 。 
    明   日 巴 陵   道  , 秋  山   又  几 重    。 
  • 《喜見外弟又言別》
    .[唐].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多年离乱之后相逢,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问起姓来,不由得惊讶我们为何(是表亲却又)初次见面,待称呼了名字,才渐渐地回忆出了当年熟悉的面容。多年相别,世事真如沧海巨变,细语刚说,不觉已是日暮,隐隐传来了钟的余声。唉!明天的巴陵道上,那遮拦望眼的秋山重重叠叠、叠叠重重……

    【逐句翻译】
     
    十年离乱后,经历了十年离乱的岁月,
    长大一相逢。到今日你我长大才相逢。
    问姓惊初见,询问姓氏心惊初次见面,
    称名忆旧容。称名方忆起幼时的面容。
    别来沧海事,别来发生了沧桑的变迁,
    语罢暮天钟。语罢忽听到寺院的暮钟。
    明日巴陵道,明天你远去的巴陵道上,
    秋山又几重。绵延的秋山似千重万重。
  • ①外弟:姑表弟。 

    ②“问姓惊初见”二句:问姓、称名是互文,问姓是问姓名,称名也是称姓名,两句意思是说:刚提起姓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表弟,再一细看,想起来了,十年前的面影还存留许多,眼前的人真正是那个表弟。 

    ③沧海事:互相谈起十年往事,变迁之大如同沧海变成了桑田。 

    ④“语罢”句:集中叙别的话题将了,暮钟已经响起。这是表示二人从日谈到夜,忘记了时间之过去。 “暮天钟”可有两解:唐代寺院半夜打钟;另外,寺院以暮鼓晨钟报时。在此处解作半夜钟较为合理。 

    ⑤“明日”句:巴陵道,是说明天早晨就要走在去往巴陵的途中;巴陵,今湖南的岳阳。
  • 【集评】 宋·范晞文:“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卷五)
    明·陆时雍:“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而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识旧容’,抚衰迷愫,馨快极矣。”(《诗镜总论》)
    清·沈德潜:“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一)

    与“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抚衷述愫同一情至。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沈德潜《唐诗别裁》)
     
    四句一气,情词恳切,悲喜交集,读之令人凄然。(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任县尉,因久不升迁,弃官客游燕赵间。后曾参佐幕府,唐宪宗闻其名,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又升至礼部尚书。李益自负文才,往往鞍马间为诗,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所作边塞诗,形象鲜明,感情热烈,风格明快豪放。李益的诗每写出后,教坊的乐人曾争相谱唱。
     
             诗人写经过十年离乱之后,遇见了青少年时代曾经见过面的表弟,由于多年不见,见面之初却又见而不识,可是一经通名之后,当年留在头脑中的容貌,很快就恢复起来,与眼前的老大之人合而为一。少年亲友,久别重逢,中间又有十年离乱,互相说起家国变化、个人经历,真是沧海桑田,感慨万端;当把这些话说罢以后,报告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起。然而一旦天明,诗人又要登程远去,不忍分手的知心亲友,今后不知又远隔几重秋山?这首诗写久别相聚、暂聚又别,聚情深厚,别意深沉,写得特别亲切生动。
     
         这首诗的诗情由四个层次构成: “喜”、 “见”、 “言”、“别”;并巧妙地把这些一一展开表现,然后凝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抒情诗的艺术结构上,如此匀称而完善者,实在少见。
     
           “喜”,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次, “喜”的基础是“见”,所以头两句是在“见”中写“喜”,突出所“见”的“喜”之所在。一对姑表兄弟,从小分别,中经十年离乱,可喜的是“历尽劫波兄弟在”,在长别离之后幸有一次难得的相逢,这事本身是可喜的。诗人在喜见之事中抒发了内在的欣慰感情。为了表明喜非寻常,诗中在时间上突出了经历“十年”,人已从小“长大”;条件是“离乱后”,而且是“一相逢”,这决非平常时的小别重见可比,所以“喜”字足当诗题之首位。
     
          “见”,这是本诗的第二层次,是喜事中的一个特写场面,诗句中只写了“初见”的一瞬间: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十个字中只有叙述,没有描写,也没用对话,但是见面过程里的特有动作与相适应的对话问答,却不言而可知,因而在艺术上收到了诗的既精炼又具体可感的效果。
     
          “言”,这是本诗的第三层次,就本事而言,兄弟相见聚谈,是客里相逢的主要内容,所占时间最多,见面即谈,从白天谈到午夜,所谈的内容,是别来各人在变乱中的所历所闻,亲戚两门的身家变化,这些有如沧海桑田的往事交谈,实写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但又要表明所谈之多,谈也谈不完,谈后又多有感慨,而结构地位所定的表现文字只有五言两句,李益找到了: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概括得十分具体,又有情境的个性特色。
     
            “别”,这是本诗的第四层次,它从对立的意义上深化并又收结了“喜见”,也是聚首长谈之后的惜别之言,与第三层次的“言”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言”聚前之事,此刻是“言”别,“言”别后事,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结尾两句可谓赠别诗中的赠别言,情深意重,余味无穷。
     
  •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说明分离时间之长,而且,这是“离乱”的十年!经过安史之乱后,他与表弟有幸相聚一晤,怎能不“喜”呢?从“长大”二字看,表明诗人与表弟离别时,年龄都很小。从小分离到“长大”相逢,出乎意外,难得“一”逢;相别之苦,相见之难,“一”言难尽呵!“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表示初见时的惊诧之情。诗人抓住“惊”字,摄下“初见”的“镜头”。接着,便相互“称名”,这才算是二人真正相识了。“忆旧容”,表明诗人一面端详表弟的面容,一面追忆起孩提时的许多饶有兴趣的往事,勾起他多少甜蜜的回忆呵!此时此刻,相逢之“喜”达到了高潮。这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富有感情的变化。从“问”到“惊”,从“称”到“忆”,把“初见”时的一刹那间画面,绘声绘色绘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诗人与表弟畅叙情怀的场面。阔别十年,人世沧桑,往事如潮,涌上心间。这里,借用“沧海”,以喻所言事物变化之大;借用“暮钟”,以喻谈话时间之长,从中衬托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表现诗人对表弟的关切之情。“明日”,不完全是实指具体时间,还应包含有“往后”的意思。以“秋”形容“山”,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即人们常说的悲秋。它喻示着表弟即将面临着艰难险阻。从而寄托着无限惆怅的心情。
     

  •         这首五言律诗语简情深,非亲身经历乱离的人很难写得出来。
     
             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同表弟(外弟)相逢的情景。他们的离别,是在社会动乱中的分别。这社会动乱,指的是发生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一直延续了八年,是李益从八岁到十六岁这一期间;同时,也包括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及外族入侵等战乱。他们分别的十年间,音书阻隔,生死不知,现在突然相遇,喜出望外。“一相逢”,正是表现了这种重逢的意外性。
     
               颔联正面写重逢。离别十年,见面时已经不认识了。问了姓,对方告诉了名字,才感到“惊”,“惊”表兄弟相逢,竟如此意外,“惊”自己怎么连表弟也认不出了!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反衬出分别的社会动乱的背景,也生动地写出了“喜见”的心情。经过初步接谈,原来站在面前的,就是从小在一起游玩嬉戏的表弟。于是一边激动地呼叫着,努力回忆着从前的种种事情。这二句,诗人抓住了生活细节,层次清晰地写出了“初见”时的神情变化,细腻传神,表达了至亲之间的真挚深切的情谊。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刻画了倾诉别情的场面。表兄弟阔别十年,各种经历遭遇千头万绪,但诗人只用“沧海事”三字加以概括。也寓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意思,心情是沉重的,辛酸事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他们深情地交谈着,从白天一直谈到天黑,丝毫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直到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他们才意识到已到了黄昏。叙谈时间之长久,心情之激动,谈话之热烈,正表现至亲情谊的深长。
     
              尾联“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表弟要向巴陵(今湖南岳阳)方向而去,路途遥远,重山阻隔,不知到什么时候再能相会?诗人不说离别,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关山重重的秋景图。秋山重叠,不知“几重”,实写分别后,越离越远,不易再相见;暗写时世维艰,阻隔重重,不知何日再相逢。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跃然纸上。
     
              这首诗全用白描的手法,场景典型,细节生动,语言自然、朴素而又精炼,感情真挚深厚,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离乱中人生聚散的生动一幕,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它是李益历来被人传诵的一首优美小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