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诗词简介:
我国古代习俗,婚后三日,新媳妇要到厨房去烹调一次菜肴,以明确自己在家中侍奉公婆的职责。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二句即写此事。“谙”,熟悉。“姑”,婆母。“小姑”,丈夫的妹妹。初来夫家的新嫁娘尚不知婆母的口味,所以先让小姑品尝一下,以便摸清情况,使饭菜做得更合口一些。
这位新媳妇看来是位很聪明的女子,尽管她不知饭菜的口味做到何种程度,但她却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摸清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真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唐].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附:其一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其二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 《 xīn jià niánɡ cí sān shǒu · qí sān 》《 新 嫁 娘 词 三 首 · 其 三 》.[ tánɡ ]. wánɡ jiàn..[ 唐 ]. 王 建 .sān rì rù chú xià , xí shǒu zuò ɡēnɡ tānɡ 。三 日 入 厨 下 , 洗 手 作 羹 汤 。wèi ān ɡū shí xìnɡ , xiān qiǎn xiǎo ɡū chánɡ 。未 谙 姑 食 性 , 先 遣 小 姑 尝 。fù :附 :qí yī其 一lín jiā rén wèi shí , chuánɡ shànɡ zuò duī duī 。 lánɡ lái bànɡ mén hù , mǎn kǒu suǒ qián cái 。邻 家 人 未 识 , 床 上 坐 堆 堆 。 郎 来 傍 门 户 , 满 口 索 钱 财 。qí èr其 二jǐn zhànɡ liǎnɡ biān hénɡ , zhē yǎn shì niánɡ xínɡ 。 qiǎn lánɡ pū diàn xí , xiānɡ bìnɡ bài qīn qínɡ 。锦 幛 两 边 横 , 遮 掩 侍 娘 行 。 遣 郎 铺 簟 席 , 相 并 拜 亲 情 。
- 《新嫁娘詞三首·其三》.[唐].王建.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附:其一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郎來傍門戶,滿口索錢財。其二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遣郎鋪簟席,相并拜親情。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婚后三日下厨房,侍奉公婆做羹汤;不知婆婆啥口味,特请小姑先品尝。
【逐句翻译】
三日入厨下①,新婚第三天进入厨房,洗手作羹汤②。洗净手细心试做羹汤。未谙姑食性③,因不熟悉公婆的口味,先遣小姑尝。便先请小姑前来品尝。 - ①三日:古代风俗,婚后第三天,新娘要亲自下厨,俗称“过三朝”。②羹:和 味的汤。诗中指菜肴。③谙:熟悉。姑:丈夫的母亲,婆婆。
- 【集评】 清·沈德潜:“诗到真处,一字不可移易。”(《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点评】 这首小诗刻画封建家庭里新媳妇的心理状态,真是维妙维肖,十分真实。作者仅用了二十个字,便描绘出一个细心、聪明,甚或带几分狡黠的新嫁娘的形象。此诗的成功还不仅如此,它虽然明白通俗,却有丰富的含意,能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如今人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 陈新在 《唐人绝句选》里说: “本诗通过对新媳妇生活的描绘,体贴入微地写出了揣摩时尚、曲意事人的状态。”这些说法,未必准确,却恰好说明这首小诗有丰富的含意,十分耐人寻味、琢磨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 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 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 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 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 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 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 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 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 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 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 婆满意。“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 狡黠的新嫁娘! 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 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 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 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 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 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 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 可易。”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 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 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 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 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 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 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 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 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 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 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 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 王建是中唐擅长妇女题材的大家。他往往将目光聚焦女子 于婚姻家庭中的种种际遇,以优柔之性观妇女之事,体妇女之情,在妇女 日常生活琐事中提炼素材,尽骋才情,这首《新嫁娘》便是其中之一。该诗 是一首新题乐府,塑造了一位聪敏、灵巧的小媳妇,语言通俗,叙事直白, 捕捉生活中最富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读来生动有趣,贴切自然。“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三日”是指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三天,依 照古代婚嫁习俗的惯例,这一天,新媳妇得开始下厨做菜了。由于这是第 一次在婆家的家务表现,给婆婆、小姑的印象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自己 以后在婆家的处境,所以务必格外用心。“洗手”表明了小媳妇的郑重其 事,认真谨慎。除了认真,还得用心,做到周全。即使烧得一手好菜,但每个人的口 味不尽相同,倘若能知道婆婆的喜好就好了。这位聪明细心的媳妇并没 有憨莽地直接去问婆婆,而是拐了个弯,采取投石问路的方式寻找答案: “先遣小姑尝”。小姑是和婆婆长期生活的人,她们的食性应该一致,所以 菜肴做好之后,并不直接端上桌,而是先让小姑尝尝味道,万一不好,还有 补救的机会。这一典型的细微情节,就使一位聪明巧慧、熟谙情理、心思 细密的新媳妇形象跃然纸上,可谓“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沈德潜《唐诗 别裁集》)。在王建的创作中,乐府诗尤为出色,在新乐府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之地。他大胆地以“俗言俗事”入诗,善纳民间日常生活、风俗人情入题, 诗风平实质朴,与元白乐府在精神上保持一脉贯通。清人翁方纲《石洲诗 话》评价曰:“张王乐府,天然清削,不取声音之大,亦不求格调之高,此真 善于接古者。”这首乐府诗也集中体现了这一风格:不事藻饰,不假雕琢, 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
- 古代少女出阁,初到夫家,总是新奇紧张并存,喜忧掺半。如何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特别是处理好同婆婆的关系,更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唐诗人王建所写的《新嫁娘词》,通过一幅生动的画面,为我们勾勒了一位聪颖温良、乖巧细心的新媳妇的形象,读来如见其人,可亲可信。按唐代的风俗,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就得下厨房烹调菜肴,表示从这一天起,将要尽其侍奉公婆的职责,旧称这一天为“三朝”。这首诗前二句以极为简省的笔墨表现了这种情景: “三日”既说明这种风俗的特点,又点明了初到日短。新媳妇来到厨房,围裙挽袖,跃跃欲试。对此,诗人未使繁笔,仅用“洗手”二字托出。“羹汤”自然应是美味合口,只是这第一碗菜汤要使婆婆无从挑剔实在不易——谁知婆婆口重还是口轻呢?刚过门的媳妇又不便问,既怕鲁莽失礼,又恐被人小看。她如何妙解这难题呢?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食性”,即口味;前“姑”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后句的“小姑”则是丈夫的妹妹。读罢这最后二句,不由得使人点头含笑——好一位乖巧机灵的新娘子!不是吗?小姑作为女儿,总是了解自己母亲的口味的,那何不舀一匙请她先尝以投石问路呢?诗人白描数笔,戛然而止,留不尽余味于言外。王建是写新乐府诗的名家高手,用笔明晰简练。此诗既未对人物的身形容貌作精细刻划,也未对她的言语动作作详尽描述,而以浅白如话的诗句,把人物的那种丰富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表现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初入仕途的诗人,实借此诗来表现自己不谙官场规矩,处处谨慎小心,事事求教的境况,这恐怕也不能说是牵强之辞。掩卷而思,这首诗作对于初涉社会而不晓世情的人们来说,告以不应鲁莽从事,而应向内行人虚心求教,也不能不认为是一种启迪吧!诗到真处,一字不可移易。(沈德潜《唐诗别裁》)言新嫁之谨畏也、推之仕路中新进者,类皆若是。及其老练日久,果能始终敬畏,何患人臣不忠哉!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