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
诗词简介:
诗,唐·张乔作,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人,系晚唐“咸通十哲”之一,诗句情雅,名扬东南。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及鄯、河、岷、廓十州后,派其兄张议覃奉沙、瓜等洲地图入朝受封;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自此,西部边地安定。本诗大约作于此一背景,写作者畅游边塞,登楼凭眺,极目千里,见边防平安无事而感发。诗的首联“调角断清秋,征人依戍楼”,精当传神的用字,韵色融一的构图,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颌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选景独特,寓意深刻,将描写平和景象的笔触延伸到遥远广阔的梁州,从时间到空间,暗示民族团结是广大人民长期的夙愿。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严整的对仗,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点出边地无兵阻所带来的繁荣和兴旺,升华了前诗的意境。末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以蕃人之心像流水流向南方一样,长愿归付唐朝作结,比喻生动、祝愿笃肯。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于高远的意境中,奔腾的笔触下,轻快流畅地倾泻出作者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书边事》.[唐].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 《 shū biān shì 》《 书 边 事 》.[ tánɡ ]. zhānɡ qiáo..[ 唐 ]. 张 乔 .diào jiǎo duàn qīnɡ qiū , zhēnɡ rén yǐ shù lóu 。调 角 断 清 秋 , 征 人 倚 戍 楼 。chūn fēnɡ duì qīnɡ zhǒnɡ , bái rì luò liánɡ zhōu 。春 风 对 青 冢 , 白 日 落 梁 州 。dà mò wú bīnɡ zǔ , qiónɡ biān yǒu kè yóu 。大 漠 无 兵 阻 , 穷 边 有 客 游 。fān qínɡ sì cǐ shuǐ , chánɡ yuàn xiànɡ nán liú 。蕃 情 似 此 水 , 长 愿 向 南 流 。
- 《書邊事》.[唐].張喬.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调角断清秋②,营中角声回荡充塞万里清秋,征人倚戍楼。出征之人悠闲地倚靠着戍楼。春风对青冢③,和煦的春风轻拂昭君的青冢,白日落梁州④。一轮白日坠落西部边地凉州。大漠无兵阻,此时浩瀚沙漠再无蕃兵阻扰,穷边有客游。偏僻的边塞也多有旅客来游。蕃情似此水⑤,吐蕃与唐廷的友情似这河水,长愿向南流。愿它永久滔滔滚滚向南奔流。
- ①唐肃宗后,吐蕃长期强占河西、陇右一带。宣宗大中五年(851),张义潮 率沙州民众出兵收取西部瓜、伊、甘、兰等十州,献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任命 他为归义军节度使。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湟之地归唐。故西部边塞之地又呈和平安 定局面。
②调角:即吹角。角,军中乐器,如今之军号。断:占尽。
③青冢:指青草葱郁 的昭君墓。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④梁州:这里指边 地凉州。⑤蕃情:指吐蕃归顺唐朝友好之情。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安史之乱后不久,河西、陇右一带便被吐蕃长期占领。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沙州义军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复失地,并遣兄张议潭奉图入朝,大中十一年 (857),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自此,唐朝西部边境一度恢复和平安宁局面,这便是本诗写作背景。
首联呈现的便是一幅边塞安宁的图画。清秋时节,长空如洗,悦耳动听的笛声婉转回荡。但见征人倚楼,神情安闲,似乎在品味那悠扬动听的角声,欣赏边地迷人的秋色。“调角”与 “清秋”,韵味与色调水乳交融于一体,构成一个令人爽心悦目的清幽意境。不用 “守”而着一“倚”字,凸现边关安宁,征人无事之情景。
颔联“春风”句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意思是说边关安宁祥和,民族和睦相处正是人们之夙愿,昭君也和她坟上之青草一样,长青永垂。“白日”句是实写,意谓夕阳辉映下的梁州城,金辉一片,好一派日丽平和的迷人景象。一虚一实,既写出了边地和平安宁的景象,又抒发了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长期夙愿。颈联有两层意思; 一是“大漠”与“穷边”所表现的边塞广漠辽阔之意境,二是在“无兵阻”和“有客游” 的鲜明对比中,对于上面和平安祥的边地风光进一步渲染点化。
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渴盼民族团结和睦友好的满怀激情推向高潮,使全诗的意境更进一步。吐蕃同胞的情谊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 这不仅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而且反映了身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全诗将边关所闻、所见、所望、所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境高阔而深远,晚唐诗歌中如此格调高昂的诗作并不多见。 - 唐代中后期,西部边塞曾一度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的所闻、所见,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秋景图。“断”字有横断的意思,它把号角声的激越、横断戈壁旷野的情形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一个“倚”字,不仅刻画了士兵在戍楼上悠闲的站姿,而且点明了边地的宁静与安详。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这里写春,是回忆之笔。“青冢”,即汉王昭君墓,墓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传说其墓地上草色常青。此联上句是回忆,下句是实写,春风给人以生机之感,夕阳则有着安详、沉静的意境。“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本来大漠与穷边要么是一片寂静、毫无生机,要么就是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如今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恰恰是相反的情景,兵火竭息,刀枪入库,游客如织,给广袤的边地又增添了新的景观。
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希望“蕃情”——即边地的和平景象,有如眼前的黄河之水,长流不息,奔流向东。诗人把抽象的心愿,用生动的比喻将之形象化,使得情感显得更加真切。 - 这是一首抒写边塞和平安定的诗。首联写吹角之声,高亢悠扬,横断清秋, 在长空回荡;远行之人,斜倚戍楼,凭眺远方。这是一幅角断清秋、戍楼高耸、征人悠闲、 边塞安宁的画面。画面空阔、高远,声色并茂,意境清幽。一个“倚”字,微妙地透露出 边地和平、安谧和宁静的旨意。次联虚写眺望之景:近眺,昭君香冢,春草茂密,在风中 摇曳;远望,白日沉落,云天尽头,是凉州旷野。昭君“青冢”,长青不朽,是和平友好的 象征;辽远凉州,回归唐廷,呈现和平安定的局面。第三联用转笔写远行壮游。此联以 “无兵阻”与“有客游”对举,写出了“大漠”“穷边”销兵无阻、旅客壮游的情景,进一步突 出了边关的和平安宁。末联用比,抒写心愿。愿吐蕃归唐之情如大河之水,永远南流。 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忠爱之心。此诗意境高阔深远,气韵贯通流畅而回旋跌宕 有致,乃高妙之作。正如俞陛云所云:“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 格之一也。”(《诗境浅说》甲编)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