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①无罪无辜,乱如此。②
昊天已威,予慎无罪。③昊天泰,予慎无辜。④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⑤乱之又生,君子信谗。⑥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⑦君子如祉,乱庶遄已。⑧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⑨君子信盗,乱是用暴。⑩
盗言孔甘,乱是用。(11)匪其止共,维王之邛。(12)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13)秩秩大猷,圣人莫之。(14)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15)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16)往来行言,心焉数之。(17)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18)巧言如簧,颜之厚矣。(19)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20)无拳无勇,职为乱阶。(21)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22)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23)
【注释】 ①悠悠:遥远的样子。曰、且(ju居):都是语助词。 ②辜:罪。乱:指被谗遭祸。(hu乎):大。③已:甚。威:暴 虐。慎:确实。④泰:太。泰幠,是“威泰幠”的省略。⑤僭(jian 见):通“谮”,谗言。涵:容,宽容。⑥君子:指当代君王。 ⑦庶:庶几。遄(chuan 船):快、迅速。沮(ju 居):止。⑧祉(zhi止):福,指礼遇、重用贤人。已:停止。⑨屡盟:多次订盟。指盟多难以一一遵守,小人得以乘间而进谗言。长:加多。⑩盗:强盗,盗贼,指谗人。暴:厉害。(11)盗言:陷害别人的话。孔甘:很甜蜜。餤(tan谈):进食,引申为加多。(12)止共:忠于职守。止,达到。共,通“恭”。维:是。邛(qiong 穷):病。(13)奕(yi义)奕:高大而华美的样子。寝庙:古代帝王的宗庙有寝和庙两部分。(14)秩秩:有条不紊。大猷(you 由):大道,此处指国家的典章制度。莫:通“谟”,制定。(15)毚(chan 谗):狡兔。(16)荏(ren 忍)染:柔弱下垂的样子。柔木:良木,指椅、桐、梓、漆一类质地轻软的树木。(17)行言:道听途说的话,即流言。(18)蛇(yi 宜)蛇:安闲的样子,这里指轻率。硕言:大话,不符合实际的谎话。(19)巧言:花言巧语,谄媚的话。如簧:比喻谗人善于谄媚,讲起恭维的话如同演奏音乐那样好听。颜之厚:脸皮厚,即不知羞耻。 (20)麋:借作“湄”,水滨,下湿之地。(21)拳:力气。职:主、专。阶:阶梯。(22)微:借作“癓”,小腿生湿疮。尰(zhong 肿):脚肿。(23)犹:诈谋。将多:很多。居:蓄。徒:徒众、党羽。几何:有多少?意即甚少。
【译文】 悠悠苍天听我诉,人们把你当父母。百姓哪曾有罪过? 降祸这般太残酷。太可怕呀天爷怒,我实无罪又无辜。苍天苍天太糊涂,我实无罪又无辜。祸乱当初才滋生,始于谗言受宽容。祸乱如今又发生,君王信谗灾难重。君王若能斥谗人,民可免祸少苦痛。君王若能重贤才,乱根铲尽国兴隆。君王屡盟少信用,祸乱因此愈添增。君王偏信盗贼言,祸乱愈演愈凶险。强盗说话蜜样甜,祸乱因此更加添。不是他呀已尽职,陷害君王罪滔天。宫室宗庙多巍峨,先王建造于国都。典章制度多完善,圣人手定立国初。谗人有意来破坏,邪思可被我测度。犹如疾奔小狡兔,猎犬追逐定逮住。外柔内刚好木苗,君王手植寓深意。哪怕流言四处起,臣心不会为动移。浅薄骗人吹牛话,全来自谗人口里。花言巧语如奏乐,真是无耻厚脸皮! 他是什么样的人,居住在河滨水边。力气勇气全无有,却是世乱总根源。小腿糜烂脚背肿,勇敢精神何曾有。诡计多端徒奈何,可笑同党有几个?
【集评】 《毛诗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 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二)
宋·朱熹:“大夫伤于谗,无所控告而诉之于天。”(《诗集传》卷十 二)
清·姚际恒:“此幽王时之大夫以小人谗谋启乱,将甘心焉,而赋是诗。”(《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此诗大旨因谗致乱,而谗之所以能入与不能入,则信不信之故耳。”(《诗经原始》卷十一)
今·陈子展:“《巧言》,刺王信谗召乱之诗。”(《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今·程俊英:“这是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因而祸国殃民的诗。旧说是大夫伤于谗言,刺幽王而作。大夫伤于谗言而作,是可信的,但是否刺幽王,就很难断定。”(《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纵观往古,曾出现过无数因君王信谗言、远贤臣而导致朝政紊乱或王朝倾覆的史实。诗人敏锐地观察到:谗言可以乱政。正是由于小人的进谗和统治者的信谗,才使周王朝日甚一日地陷入祸乱不已、民不聊生的政治危机之中。全诗采用倒叙的方法,先突出事情的结局,即从进谗言及轻信谗言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写起,再按时间顺序交代因信谗言而招来祸乱的过程等。通过叙事和议论,诗人所要阐述的乱由谗生、信谗误国的深刻道理,也就清楚地显示了出来。诗人以为,尽管进谗者“巧舌如簧”,一派花言巧语,但是其祸国殃民的隐情,还是可以被察觉的,他们的本质是虚弱的,追随者也寥寥无几,只要当今周王幡然悔悟,决心除邪扶正,则谗言可息、小人可黜、国难可止。诗人美好的愿望虽然无法实现,但其内心殷切的爱国之情,仍是可以感知的。诗中嫉恶如仇、为国事忧虑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轻信谗言、昏庸无能的当代周王的形象,塑造得颇为成功。尤其是口蜜腹剑、卑鄙猥琐的谗人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诗中可以批判丑恶现象,阐述治国安邦之理,但并不是抽象地去进行,这似乎也是本诗对后代诗人的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