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其二)
吴融
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
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
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
文德元年(888),王建攻彭州(今四川彭县),复掠西川十二州,贡赋中绝,朝廷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诗人吴融为掌书记同赴任。昭宗大顺二年(891),韦昭度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迫而返京,吴融亦出川,并沿隋修建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既目睹西川兵燹,一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风吹白草人行少,月落空城鬼啸长” (本诗其一)的惨状,感慨万端,写下这组七律,这里所选为第二首。
彭门,山名,又称天彭门或天彭阙,在今四川彭县西北,《后汉书》注引《蜀王本纪》载云: “县前有两石对如阙,号曰彭门”。
“隋堤风物已凄凉”句,领起全篇。风物,指某地特有的风景,包括自然与人文两重意义。众所周知,隋堤风景以柳著称,白居易《隋堤柳》云: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暮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炀帝已亡,南游也成陈迹。时至晚唐,诗人所见已是“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昔日繁华盛游之地,已经凄凉不堪,临此古迹,怎不令人怆然有感! 风物凄凉就是描写含有特定人文特色的隋堤风景的萧条。“堤下仍多旧战场”,承上而来,以旧战场具体写“凄凉”之状。诗人身经战乱,由新战场而经旧战场,悲凉心态可想而知。
中间两联铺写风物凄凉的隋堤情景。“金镞”句,意思上接“旧战场”,又为后三句写景铺垫。昔日的战场上,人们偶尔还能拾到生锈的箭头,箭头上的青苔告诉人们:此地荒凉。正因为荒凉,那大片的河畔长满无主的芦苇,白茫茫的芦花中不时飞出一只水鸟,衔着芦花消失在远处。颔联二句以工整的对仗,极写出隋堤的凄凉。颈联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的描写,在更宽广的空间范围中,展现隋堤四周荒凉景像。秋声,指在秋风鼓荡中夹杂着的鸟虫鸣声,草木摇动声。秋声肃杀,秋风鼓荡,河声与秋声盈耳,故有水急之感。秋日万物近凋,原野呈黄,地色与日色融为一体,莽莽苍苍,更见其悲凉。这两联通过堤下、河畔,原野景色的敷写,突出了“凄凉”之感,诗人虽不曾在堤柳这一典型物像上做文章,但通过周遭景色的描写,那烟柳凄迷的景色已然与诗中描绘的荒凉场景融为一体,而其中又飘散着诗人怀古的惆怅情丝。
尾联将怀古与伤今之情统一起来。登上孤城,诗人独自沉浸在隋堤悲凉的景色中,为历史的兴衰神伤不已,蓦然间,一阵令人心惊的鼙鼓声传来,惊起了本已栖息于芦苇深处的征雁,也将诗人从吊古的悲伤中惊醒,这阵阵戍鼓声告诉人们,此地如今仍是战场。末句遥承“旧战场”,暗示昔时征战之地,今日烽火又起,它在意脉上呼应开篇“凄凉”二字,点出了引起诗人“愁绝”的原因,巧妙地将诗意由吊古过渡到伤今,使全诗首尾关合,主旨清晰。
本诗既是怀古之作,也是伤今之辞。全诗通过隋堤风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史陈迹引起的悲慨,逼真地绘出了唐末战乱现实,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末路的悲叹,被人称为晚唐诗之“雄杰” (余成教《石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