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2025-04-06 可可诗词网-唐诗鉴赏大全 https://www.kekeshici.com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荒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军阀混战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阳春三月,阳光灿烂,春风和煦,气候晴暖,正是令人陶醉之时;花红柳绿,野塘清幽,小渡无人,杨花飞絮,恰是赏心悦目之地。若是太平盛世,文人墨客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定会挥毫寄兴,为抒发恬淡静谧的情怀,写出几许陶、谢、王、孟般清新自然的优美诗章。然而,饱尝了离乱颠波之苦的韩偓,却早没了那份闲情逸志。此时,他的思想感情更近于安史之乱时杜甫那沉郁悲怆的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心境。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故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在自己遥远的故乡(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开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已经安定? 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自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表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乱之思。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描述自己的痛苦境遇。“季重”是三国时代吴质的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交谊很深。徐干等四人,均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死于瘟疫。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子山”是庾信的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写国破家亡之感,极为动人。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胳,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通。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涵之量。
        最后二句: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说,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芜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化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叹。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而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思想脉络清晰、连贯,情感的节奏性很强,使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而生情;颔联着重表现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韵味无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