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齐安郡,即黄州。隋代政治区划分全国为若干郡,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又改郡为州,故唐代每州都还有一个郡名,黄州的郡名是齐安郡。此诗是杜牧在齐安郡时所写,因而得名。
“两竿落日溪桥上”,两竿,指两根竹竿的高度。红日已慢慢下沉,但还有两根竹竿那么高,说明是下午夕阳西下时间,斜阳柔和的余晖洒在小溪桥上。这是对地点的交待。“半缕轻烟柳影中”,诗人以极细微的洞察力,观察流淌的溪水两岸的柳林,忽隐忽现地呈现了细细的“轻烟”。这轻烟正是夕阳的光照尚未完全消失时,映出的溪水面上慢慢升起的雾气。在这一联的出句对句之间文字对仗工整。“两竿”对“半缕”,“落日”对“轻烟”。“溪桥上”与“柳影中”也是相衬映的。“溪桥上”是指地点而言,而“柳影中”是对景物的描写,摇曳的柳枝在徐徐上升的薄雾轻烟映衬下,倩影婆娑,分外娇柔。头两句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幽、沉郁的画面。到底是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下午,因而色彩已渐显暗淡,多少有些压抑和惆怅的情怀,为下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多少绿荷相倚恨”,有那么众多的绿色的荷叶,互相拥簇,依偎在一起。“相倚”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于外力作用的结果,这外力,自然是下句的“西风”。恨,憾也。一个“恨”字带来深沉的感叹,没有这令人恨憾的西风多好啊! “一时回首背西风”,指绿荷转过头来背向西风。“相倚”与“回首”也是一种参差相错的对仗。诗人把绿荷写活了,在西风的吹拂下,绿荷相互拥扶,好像人们在暴风刮来时拚全力以背来遮挡一样。
纵观全诗似是写景,但实为言情,诗人感叹时光不再,花残叶留,美人暮迟,壮志未酬,宏大的理想未能实现,深感人生的坎坷、官场的排挤,哀愁悲苦油然而生,情景交融,意境天成。
第二首开句“秋声无不搅离心”,秋声,指秋天的风声和虫鸣。秋天,大自然的音响给人一种悲伤之感,因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已被一派肃杀、枯零的景象代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搅”字,指搅动、勾起、翻动之意。“离心”是离愁别绪,在秋凉天气中最易引发人们的这样离别的感情。“梦泽蒹葭楚雨深”,梦泽,即云梦泽,在今湖北宜都、江陵以东,汉阳以西,是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泽。地处春秋时的楚国境内。故下面有“楚雨”之说。“蒹葭”,指芦苇。全句指长满芦苇野草的云梦泽又逢连绵的秋雨,凭空积水更深。“秋声”已自凄厉,又逢“楚雨”绵绵,等于雪上加霜,“离心”又面对荒芜的旷野之景,更添悲凉的感受。诗人善于渲染秋日景色,并与内心的愁苦心境相协调。
“自滴阶前大梧叶”,“滴”在此是指敲打。雨水敲打着阶前硕大的梧桐叶,这又进一步加强扩大了秋声的音响效果。如果说“梦泽”、“楚雨”是外景与远景的话,而“自滴”、“梧叶”则是近景,眼前之景。“干君何事动哀吟”,干,关也。“干君何事”是关你什么事,带有质问之义。与你有何相干,为什么动起悲哀的吟诵之情呢?
此诗前三句是写景,最后一句是抒情。最后一句的出现,似乎将作者推到一个旁观者的地位,实则不然!因为该句是作者自问自答的。目的在于深化诗意,引而不发,令人产生悬念,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选一)》
[2019-05-31]
-
张谓《早梅》
[2019-05-31]
-
齐己《早梅》
[2019-05-31]
-
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2019-05-31]
-
刘驾《早行》
[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