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塞上曲》
高适《塞上曲》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九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然而二年后,由于“北路无知己”,失意而回。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
此题和《塞下曲》,是由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 “出塞”、“入塞”旧题衍化而来。内容多写与边塞战事有关的生活及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反对“转斗”、“和亲”的政治主张,以及要求根除边患、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并抒发了自己徒有壮志、无从献策的深沉悲慨。
全诗16句,可分为两段,每段八句。前段抒写作者对边庭时局、政策的深沉担忧。开篇两句写作者出塞的忧思。卢龙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北,是古代东北地区的边防要塞,地形十分险峻。作者说,他往东通过卢龙塞,达到塞外边地时,内心不由产生深深的孤寂。赵岐在《孟子·公孙丑》篇中解释“浩然”是“心浩浩而有远志也”,故“浩然”二字当指作者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因志向远大,所以忧愤深广。
接下来作者具体写他的深虑。亭堠,是用来驻兵、瞭望敌人的土堡。亭堠排列,延绵万里,以我军驻守防卫面的宽阔,暗示战线之长,受侵犯面之广。后二句写敌方的情形。敌人正骑着马,气势汹汹地朝南方飞奔而来,扬起的飞尘弥漫了整个北海。“南驱”二字突出了敌方的强悍和侵犯性。“边尘”句显示其来势凶猛。写出了敌军在战事上所处的主动进攻的有利位置。转斗,即辗转战斗,这里指长时期的被动应战。作者通过对边庭政策的直接评议,指出时政的弊端,同时也宛转地表达了作者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时的情怀。
以上主要写作者的忧边之情。接下八句,则抒写诗人对李将军的怀念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李将军,指汉时李广。按节即仗节,这里指受军命。这两句说李广曾受命统军于此。“总戎”指掌握军事。这两句是说李广主持边庭时,采用横扫大漠的全面进攻,短时间内便使匈奴全面崩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庭时政的主张,即应出战主动迅速,速战速决,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不应被动辗转久战。最后四句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慨。“常怀”二句写作者缅怀李将军后的满怀激情。效,即贡献。纵横谟,犹言雄谋大略,二句意为:我因此而心中常常满怀感动奋发之情,很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雄才大略。然而作者一回到举目“无知己”的现实中,不禁满腔热血、激情顿时化为长长的悲叹。他说“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关,关山。郁纡,心中郁结不伸的样子。意为自己满怀雄才大略,无处陈述,壮志不得施展,面对山河空有一腔怅恨。
这首诗主要抒发作者欲立功边塞的壮怀,以及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慨。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边塞诗从一开始就具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特点。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选一)》
[2019-05-31]
-
张谓《早梅》
[2019-05-31]
-
齐己《早梅》
[2019-05-31]
-
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2019-05-31]
-
刘驾《早行》
[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