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宗李旦
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父亲是唐高宗李治。高宗龙朔二年(662)六月,李旦出生在长安,同年即被封为殷王,并且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之职,之后,又曾受封为豫王、冀王和相王。李旦的原名是李旭输,后来改为李输,仪凤三年 (678),被母后武则天改为李旦。在唐朝的历代帝王中,李旦和他的哥哥中宗李显一样,曾经两次称帝,但第一次登基受制于母后,被囚禁在宫中,不得预闻政事;第二次登基则被夹在儿子和妹妹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再加上残酷的宫廷斗争已经使李旦失去了做皇帝的兴趣,因此,即位仅两年就遽行禅位,成为唐朝帝王中历经坎坷、颇有悲剧色彩和无所作为的一个皇帝。
初次登基 有名无实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22岁的李旦被他的母亲武则天立为大唐帝国的第五代皇帝,以取代他的哥哥中宗李显。哥哥的遭遇,母后的专横,使一向怯懦的李旦不寒而栗。他虽然被母后立为天下至尊的万岁皇帝,但并没有丝毫的喜悦心情,反而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李旦即位以后,由母后武则天下诏,改年号为文明,并将他的妃子刘氏册封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在这些仪式结束之后,还没有坐热龙椅的李旦果然被他的母后武则天赶下了皇帝的宝座,同他的皇后一起,被软禁在皇宫之中,所有国政不得预闻。由母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没有母后的谕旨,李旦还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整天陪伴他的只有刘皇后和几个宫女太监。从此以后,李旦开始了他有名无实甚至是囚徒般的傀儡皇帝的生活。
李旦从开始即位到被降为皇嗣,总共做了6年的傀儡皇帝。在这6年里,他虽然被软禁在宫中不得预闻政事,但整天仍然是提心吊胆的生活,唯恐在哪一方面触犯了母后,遭致不测之祸。在母后武则天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王公大臣,准备篡唐称帝的时候,李旦为了寻求生计,甚至违心的上表母后,要求赐姓武氏。公元690年,母后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将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从此以后,李旦认为自己不做皇帝,可以过上一个安逸宁静的生活了,他哪里想到更大的祸患却在向他逼来。
武则天称帝以来,将她的侄子武承嗣封为魏王。但武承嗣并不甘居魏王的地位,反而想除去皇嗣李旦,自己做皇太子,以便将来继承姑母武则天的皇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武承嗣到处活动,并指使其党羽联名上表,请求武则天废掉儿子李旦,立侄子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则天对皇嗣的废立问题,开始还拿不定主意,后来经过与大臣商议,方才认识到立子和立侄的利害关系,开始改变了态度,不再理会武承嗣的请求。武承嗣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阴谋加害于李旦。他暗地唆使武则天的宠婢团儿,诬告李旦的皇后刘氏和德妃窦氏,说她们二人每夜对天咒诅女皇。武则天信以为真,立即下诏将刘氏和窦氏凌迟处死。李旦明知后妃二人冤枉,但也只是暗地垂泪,不敢争执。随后,武则天又下诏禁止公卿百官进见皇嗣李旦,违者皆斩。尚方监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两人私自进见李旦被告发,都被处以腰斩的酷刑。武承嗣害死刘、窦二人以后,仍不甘罢休,又嘱咐团儿等人,诬告李旦隐蓄异图,有谋反之心。武则天也信以为真,下诏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来俊臣将李旦左右的侍役全部逮至法廷,用严刑逼迫他们承认李旦谋反,以便对李旦治罪。太常乐工安金藏为了证明李旦确无谋反之心,在廷堂剖腹明心,以死来劝谏武则天。至此,武则天才幡然醒悟,嘱咐内侍传谕来俊臣,释放李旦左右的侍役,了结了这场冤案,使武承嗣谋害李旦的企图没有能够得逞。
经过这一次打击,李旦心灰意懒,决意放弃皇嗣的位置以避灾免祸。由于武承嗣继续密谋夺取储位,宰相狄仁杰等便劝谏武则天迎立被她废去的中宗李显回宫嗣位,将来兄终弟及,再由李旦继位,彻底打消武承嗣的夺储念头。因此,在圣历元年 (698),武则天在大臣们的一再劝谏下,将中宗李显招回长安。李旦借此机会,连续几天称病不上朝,也不吃饭,决意将皇嗣位置让给哥哥李显。最后,武则天将李显立为皇嗣,改封李旦为相王,并加封为太子右卫率。到此为止,李旦终于告别了整天使他提心吊胆的皇嗣生活。
李旦的第一次登基,虽然有名无实,但是,由于他整天被禁锢在宫中,不得预闻政事,使他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其它事情。同时也是为了对求精神上的寄托和避免母后的迫害,他开始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继而又迷恋上了文字训诂,并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转移到这方面来。由于他谦恭好学,博采众长,几年的傀儡皇帝和皇嗣的生活虽然没有能够使他学到治理国家和驾驭群臣的经验,但却使他在书法和文字训诂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的草书和隶书甚至可以和当时的一些有名气的书法家的作品相媲美。直到第二次登基做皇帝,李旦也没有放弃这一良好的习惯。
二次登基 遽行禅位
睿宗景云元年 (710),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随后,韦后又与安乐公主阴谋拥立中宗少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由韦后临朝称制,处理一切国政。与此同时,韦氏集团还广派亲信控制军队,并密谋加害于相王李旦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做第二代女皇帝。在这关系到唐朝社稷安危的关键时刻,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密谋讨逆,由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杀入宫中,将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韦氏集团的党羽亲信一网打尽。政变成功以后,王公百官纷纷上奏,认为现在国家多难,人心未靖,应该拥立年长者为君,以安天下。相王李旦仁慈敦厚,德高望重,速请取代少帝即位。经文武百官和李隆基等人的一再劝谏,李旦见众望所归,乃决定即位称帝。随后由太平公主出面,劝逼少帝李重茂下诏退位,将皇位让于叔叔李旦。于是李旦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旦登基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立谁为皇太子。根据立嫡以长的传统,应该立长子宋王李成器为皇太子,但是按功劳而论,成器不如三子李隆基。因此,立嫡问题,使李旦久久不能决定。长子李成器深知父亲的若衷,便对父皇说:“国家安定时可以立长子,国家危难时就应该按功劳大小来册立,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使天下人失望,我情愿让弟弟做太子。”李旦虽然很赞赏长子成器这种深明大义的行为,但还是决定不下来,于是又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也都认为李隆基有大功,应该立为太子。宰相刘幽求说:“我听说除天下祸的人,应当享天下福。平王隆基拯救社稷和陛下的危难,论功最大,论德最高,况且宋王已经表示愿意让贤,陛下应该立平王为太子。”最后,李旦终于决定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同时又诏令长子成器为雍州牧兼太子太师,比较恰当的处理了皇位的继承权问题。
李旦继位的第一年,根据太子李隆基的建议,任命姚崇和宋璟为宰相,并让他们分别负责兵部和吏部这两个重要的部门。姚宋二人都是当时的名臣,李旦在他们的辅佐下,裁减冗官,整修纲纪,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当时人们称赞说: “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
恢复选官制度,这是李旦即位后首先所做的工作。唐朝初年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实行册授,五品以上的官员实行制授,六品以下的官员实行敕授,都由尚书省拟定,文官由吏部拟定,武官由兵部拟定,尚书叫中选,侍郎叫东西选,尚书和侍郎合起来叫做三选,官吏的任命是按照这种制度进行的。唐中宗即位以后,由于韦皇后专权,使这种选官制度遭到破坏。李旦上台后,立即下诏恢复了这种选官制度,并任命姚崇和宋璟分别兼任兵部和吏部尚书,负责文武官员的选拔。
裁减冗官。中宗在位时期,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权朝政,公开卖官鬻爵,不管有无才能,只要纳钱30万,便可以不通过吏部和兵部,直接由公主授于各种官职。到中宗后期,这类官员多达几千人。李旦即位以后,根据姚崇宋璟以及御史大夫毕构的意见,下诏将斜封官全部罢免,并罢免了各公主府官。这些冗官的裁撤,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同时也使官爵泛滥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昭雪冤案。李旦即位以后,对中宗在位时期的一些冤案进行了平反和昭雪,如追复被韦氏集团的党羽武三思杀死的汉阳王张柬之、南阳王袁恕已等五王以及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的官爵。追复因起兵诛杀武三思而兵败被杀的皇太子李重俊、成王李千里、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的官爵。其它一些被韦氏集团冤杀的人也都被恢复或追赠了官爵。李旦这些顺应民心的做法,对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好景并没有持续很久,李旦即位的第二年,就失去了即位初期的进取精神,做出了一些昏庸无道的事情,使朝政出现了腐败和混乱的现象。
他开始重用奸臣。任命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湜四人为宰相。
窦怀贞既没有才,也没有德,更没有功。中宗在位时,他担任御史大夫,靠阿谀奉迎得到了中宗、韦后的宠爱。中宗赐韦后的老奶妈给他做妻子,他受宠若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每次朝见或进表状,都自称“皇后阿?(当时人们把奶妈的丈夫叫阿?)”。韦氏集团被消灭后,他又投靠了新主子太平公主。景云二年(711)五月,李旦任命他当宰相。当宰相后,他仍然以献媚取宠为能事。李旦想修金仙、玉真两个道观,官吏们大都劝阻,他却劝修,而且还亲自督促。因此,当时人们都鄙夷地说他“从前作韦氏阿?,后来当公主邑丞 (管家)”。
肖至忠这个人本来还比较正派,威信也比较高。但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也卖身投靠了太平公主。他的妹夫蒋钦绪经常劝他说:“凭您的才干,还怕不出名!请您不要有过分的追求。”他不听。蒋钦绪只好叹气说:“九世的卿族,今后恐怕会一旦灭在他的手里,真是可悲啊!”李旦在先天二年 (713) 正月任命他当了宰相。
岑羲和韦氏集团的关系很密切。韦氏集团毒死中宗,韦后临朝称制时,立刻任命他当了宰相。李旦即位初年将他罢相,他又投靠了太平公主,先天元年 (712)正月,李旦又恢复了他的宰相职务。
崔湜原来只是一个考功员外郎的小官,根本没有什么政绩。后来由于他和受中宗宠幸的上官婉儿私通,由上官姚儿说通中宗任命他当了宰相,但不久即因选官受贿被罢相。韦后临朝摄政后,恢复了他的宰相职务。李旦即位初期又将他罢免。但由于他得到了太平公主的垂青,太平公主请求李旦任命他做宰相。因此在景云二年(711)十月,崔湜第三次当上了宰相。
恢复冗官。景云二年二月,太平公主和殿中侍御史崔莅以及太子中允薛昭素建议恢复斜封官。李旦准许,下诏将过去被罢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复。
不恤民苦。景云二年五月,李旦的两个女儿西城、隆昌公主出家当女道士。李旦为了给女儿建造道观,不顾百姓的疾苦,下诏征发了数万民工,拆毁许多民房,用钱1百多万缗,建造了金仙、玉真两座道观。当时,右散骑常侍魏知古、黄门侍郎李乂等人极力劝阻,李旦根本置之不理。
同是一个李旦,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呢?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在用人方面。李旦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是听太子李隆基的话,任命名臣姚崇、宋璟等人为宰相,因此使朝政出现了振兴气象。第二年,主要是听太平公主的话,任用奸臣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湜等人为宰相,结果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混乱。
李旦用人前后出现这样大的变化,是和当时的客观形势以及他本人的性格分不开的。
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看,李旦统治期间,朝廷内部始终存在着 “太子派”和 “公主派”,两大政治势力的斗争。太子派以李隆基为首,包括姚崇、宋璟等人;公主派,以太平公主为首,包括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湜等人。在政治上,第一年太子派占了上风; 第二年公主派占了上风。
从李旦个人的性格来看,他是一个不喜欢掌权管事、一心只想清静无为的人。他这种性格的形成,主要是被你死我活、惊心动魂的宫廷斗争吓破了胆,伤透了心。他的7个哥哥之中,除了二哥原王李孝早年病死以外,其它6个全都做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大哥燕王李忠被武则天赐死; 三哥泽王李上金被武则天强迫自缢身亡; 四哥许王李素节被武则天杀死; 五哥太子李弘被武则天素死; 六哥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强迫自杀而死; 七哥李显被韦氏集团毒死,最后只剩下李旦孑然一身。他虽然幸免于难,但一直被母后武则天控制和摆布,甚至险些做了母后的刀下鬼。触目惊心的宫廷斗争使得怯懦的李旦对皇帝的至尊地位感到心灰意懒,失去了兴趣。
中宗李显去世以后,李旦被重新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后,又被夹在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他在位期间,总是力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搞政治平衡。每次宰相奏事,李旦都先问:“和太平公主商量过了吗?”然后再问:“和太子商量过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以后,李旦自己才表态。当然,并不是绝对的平衡。李旦是比较偏向李隆基的,因为儿子总比妹妹要亲,李隆基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是皇帝的正统接班人,而太平公主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职务,况且在扶持李旦上台时,李隆基出的力气比太平公主多,功比太平公主大。所以,李旦上台的第一年,太子派占了上风。
对此,太平公主不肯罢休。由于他在两次关系到唐朝兴亡治乱的关键时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又是皇帝的亲妹妹,太子的亲姑母,因此在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加上李旦对她非常信任和尊重,使她的权势越来越大。她的三个儿子被封为王,其它儿子也都当上了国子祭酒、九卿这样的大官。她每次和李旦商量政事,都用很长的时间,她的意见李旦都同意,重大政事她不参加意见就决定不了。有时她没有上朝,宰相们就到她家里征求意见,事后只需皇帝画 “可”就行了。由于她长期在武则天身边生活,因此很会猜测皇帝的心理,迎合皇帝的意思,所以她的话,李旦没有不听的。她推荐的人,很快都能升任大官,甚至宰相。
太平公主是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时刻梦想做她母亲那样的女皇帝。因此,她反对立精明强干的李隆基当太子,主张立性格温顺的李成器当太子,以便将来自己容易控制。为了向李隆基夺权,她一方面散布流言蜚语,说: “太子不是长子,当太子不合适”; 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组成一个势力庞大的宗派集团。这个宗派集团主要成员有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湜四人,另外还有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人。因此,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景云元年六月到二年五月,经过一年的争斗,最后太平公主取得了胜利: 李隆基辞去了政事; 他的左右手姚崇、宋璟被罢了相; 太平公主的党羽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湜被任命为宰相,文武官员中也大多数依附太平公主。这样,在李旦执政的第二年,公主派在朝廷中占了上风。
李旦既对做皇帝没有兴趣,又无法调和太子和公主之间的矛盾,因此想及早禅位,做一个安逸宁静的太上皇。景云二年二月,李旦根据宰相张说的意见,下诏令皇太子李隆基监国,六品以下官吏的任免和徒刑罪以下案件的判决,都由李隆基负责处理。四月,李旦又召集三品以上的大臣们说:“我一向不愿意当皇帝,以前做皇嗣,是为时势所迫,并不是我的本意。现在我想传位给太子,你们看怎么样?”大家都不表态,因为他们心里充满着矛盾: 表示同意吧,恐怕得罪太平公主; 表示反对吧,又怕得罪李隆基,只好表示沉默。太平公主的私党殿中侍御史和逢尧说:“陛下年纪不老,正是四海依赖和仰望的时候,怎么能传位呢!”其它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员见和逢尧出面劝说,也开始随声附合。在他们的劝说下,李旦决定暂不传位,但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下制书说:“凡是政事都由太子负责处理。军事、死刑和五品以上官吏的任免,都先和太子商量,然后再上奏我。”
由于李旦总想尽早传位给太子,这使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更加痛恨,总想找机会除掉而后快。先天元年(712)七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彗星,太平公主趁机叫术士对李旦说:“彗星出现在天上,地下就要除旧布新,而且帝座星和心前星 (太子星)都有变化,皇太子想要当皇帝了!”想用此说激起李旦对太子的忌恨,以便趁机加害于李隆基。但太平公主没有想到她的险恶用心反而促使李旦下决心传位给李隆基。太平公主自己弄巧成拙,无奈只好和她的党羽极力劝阻,李旦却执意不听,表示: “传位避实,决心已定”。太平公主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劝李旦虽然传位,但是大权还要自己掌握。李旦碍于公主的面子,只好同意。
先天元年八月,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称太上皇,自称为“朕”,下达的诏书叫做“诰”,5天一次在太极殿处理政事。太子李隆基自称为 “予”,下达的诏书叫做“制”或 “敕”,每天在武德殿处理政事。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件大政事,都由太上皇李旦亲自处理,其它的都由李隆基处理。
李隆基虽然正式掌权做了皇帝,但是太平公主在中央的权力依然很大。当时的7个宰相中,有4个是她的党羽,文武百官也大多数依附于太平公主,这些人阳奉阴违,表面上听李隆基的,暗地里却听太平公主的。因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依然没有停止。
先天二年(713)六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政变。最后,李隆基先发制人,首先举兵发难,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的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政变发生以后,李旦见人心已归顺李隆基,便下诏宣布正式禅位,国家的一切政务均归李隆基处理,自己只做清闲安静的太上皇,在百福殿颐养天年。
李旦前后两次称帝,但真正在位的时间只有两年,禅位以后为太上皇约4年,玄宗开元四年 (716) 驾崩,终年55岁,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皇帝,被安葬在桥陵 (今陕西蒲城县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