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诸葛
括弧以内的 “新英雄”和括弧以外的新英雄之间,还有另外一种的新英雄。这就是小诸葛。
读者诸君千万不要缠错了: 这小诸葛并非大诸葛。大诸葛是老实不客气认为四万万阿斗都是胡涂昏蛋,所以国家的事权非得完全交给他大诸葛管理不可,这叫做实行 “民权”。总而言之,大诸葛是治人的君子,当朝的宰相。而小诸葛可不同。所以诸位千万别夹二缠的把牛头去对马嘴,那是罪过的。
小诸葛的特色,就在他那个“小”字。这是小资产阶级的 “小” ,也就是 “小”老婆的 “小” 。他是随处做人家的小老婆的: 或者做括弧以内的 “新英雄” 的 “小”,或者做括弧以外的新英雄的 “小” 。可是首先要附带声明的是: 小诸葛只是小资产阶级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些老虎灶的老板,卖花生米的小贩,自己耕田的乡下人,以至于开小铺子的小店东……还有所谓自由职业的医生律师教员小官儿,还有倒运的工程师技师等等等等,数不清的种种式式的人,都是小资产阶级,可是,他们都不是小诸葛。因此,他们之中有些人也不一定要做人家的“小”,也够得上括弧以外的新英雄的资格,有些人却老实不客气自己愿意去做括弧以内的 “新英雄”。独有小诸葛却有点儿别致。
小诸葛的特色,所以还要到“诸葛”两个字里去找一找。“诸葛”是大诸葛的贵姓,那么,小诸葛既然是大诸葛的本家,他和大诸葛总有点相同的地方了。原来诸葛亮不但是汉朝的宰相,而且还是读书人——中国式的读书人。现在的诸葛,大的当着了宰相,而小的只是读书人罢了。他就只是读书人,仅仅是读书人。他虽然“躬耕”,可是谁也没有看见他拿过锄头;他虽然会造什么“木牛流马”,可是谁也没有看见他拿过斧头。他只爱拿一把鹅毛扇。他自命为智识阶级,其实又没有什么实际智识。他没有任何一种技能,然而他又是“万能”的。不错,他识得几千个汉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他没有职业,也不要职业。他不知道绅商,工农,苦力,流氓,三教九流,一切军民人等的生活,甚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他迷恋着“神秘之街”,虽则有时候要住在亭子间。他吃饭,并且吃面包,但是他认不出那是稻,那是麦。总之,他什么也不是,可又什么都是。他只爱当军师。
孟夫子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就是小诸葛了。可怜的是: “好为人师”,而又“为”不了“人师”。这种吊儿郎当的浮萍式的高等无业师爷,已经是够“英雄”的了,再加上一个欧化的头衔,自然是新鲜而别致得很了。中国最近三十年来,总算是“天开洪运”,出产了这么一层的智识阶级的“多余的人”。
这些小诸葛,一出学校的门坎,就这么晃来晃去的。坏的呢,挑选了委员主席等类的职业,似乎有些儿像军师。再不然,三个诸葛亮,凑成一个臭皮匠,扮出一些红萝卜的把戏——里面是白色,外面是红色,向大诸葛上上条陈,向小阿斗吹吹牛皮。好些呢,居然要革命,但是又要恋爱,闹得革命先生和恋爱小姐打了三年零六个月的无头官司 。这些“多余的人”实在是“多余的”; 上海的战争和到处的打仗,更加显得他们是多余的了。读者诸君还有闲功夫的话,请自己去看这些小诸葛的自传罢,——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五四式的新文艺,我可没有功夫奉陪了。
赏析 本文是以《新英雄》为总题的一组杂文中的一篇。《新英雄》写于1932年3月,包括《 “不可多得之将才” 》 、《拉块司令》、《小诸葛》、《老虎皮》、《匪徒》、《英雄的言语》诸篇。作者有感于在上海“一·二八”战火中,国民党上层人物的怯于抗敌,而战士的勇于牺牲,以及社会上各阶级、阶层对战事的不同反应,写下了这一组杂文。这里有对于所谓“新英雄”的讥刺(《不可多得之将才》),有对于真正新英雄的赞美(《匪徒》),《小诸葛》一篇则是对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的另外一种“新英雄”灵魂的剖视。
瞿秋白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某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并加以典型化,这一点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颇相近。文中所称的“小诸葛”是小资产阶级之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不是小贩、乡下人、小店东,也不是医生、律师、小官吏,“他就只是读书人,仅仅是读书人。”这些人的“别致”之处,就在那个“小”字。“这是小资产阶级的 ‘小’ ,也就是 ‘小’ 老婆的 ‘小’ 。他是随处做人家的小老婆的”。作者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小资产阶级中某一类型的典型特征。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矛盾的。作者着重地揭示了他们精神上贫乏、软弱的特点: 他们“自命为智识阶级,其实又没有什么实际智识。他没有任何一种技能,然而他又是 ‘万能’的。” “他吃饭,并且吃面包,但是他认不出那是稻,那是麦。”“他什么也不是,可又什么都是。”他们“好为人师”,而又“为”不了“人师”,是一些“多余的人”。他们在旧社会里的处境,是象“小老婆”一样可恶而又可悲的。说他们可恶,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不甘寂寞,往坏处走,做反动统治阶级的帮闲,所谓“爱当军师”,向“大诸葛上上条陈”,“向小阿斗吹吹牛皮”,沦为堕落文人;说他们可悲,是因为另有一些人虽不去做反动派的帮闲,却总是在社会上“晃来晃去”,一事无成,即使较好的靠近了“括弧以外的英雄”,充其量也只愿意做个“小”,软弱而又卑琐。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而又予以提炼,塑造成一种鲜明的性格类型,揭露帮闲文人,教育更广大的读者。
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以及广大群众都熟悉的历史故事,使所讲的道理既容易理解又含蓄幽默。以“小老婆”的可悲而又可恶的处境来比拟这些人,十分恰当;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小诸葛”的含义也易为人所领悟,且印象深刻。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揭露了这样一种为人习见的人物,使人警醒和警惕;又维妙维肖地为这些人勾画脸谱,造成一种含义深长的典型,从而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读者诸君千万不要缠错了: 这小诸葛并非大诸葛。大诸葛是老实不客气认为四万万阿斗都是胡涂昏蛋,所以国家的事权非得完全交给他大诸葛管理不可,这叫做实行 “民权”。总而言之,大诸葛是治人的君子,当朝的宰相。而小诸葛可不同。所以诸位千万别夹二缠的把牛头去对马嘴,那是罪过的。
小诸葛的特色,就在他那个“小”字。这是小资产阶级的 “小” ,也就是 “小”老婆的 “小” 。他是随处做人家的小老婆的: 或者做括弧以内的 “新英雄” 的 “小”,或者做括弧以外的新英雄的 “小” 。可是首先要附带声明的是: 小诸葛只是小资产阶级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些老虎灶的老板,卖花生米的小贩,自己耕田的乡下人,以至于开小铺子的小店东……还有所谓自由职业的医生律师教员小官儿,还有倒运的工程师技师等等等等,数不清的种种式式的人,都是小资产阶级,可是,他们都不是小诸葛。因此,他们之中有些人也不一定要做人家的“小”,也够得上括弧以外的新英雄的资格,有些人却老实不客气自己愿意去做括弧以内的 “新英雄”。独有小诸葛却有点儿别致。
小诸葛的特色,所以还要到“诸葛”两个字里去找一找。“诸葛”是大诸葛的贵姓,那么,小诸葛既然是大诸葛的本家,他和大诸葛总有点相同的地方了。原来诸葛亮不但是汉朝的宰相,而且还是读书人——中国式的读书人。现在的诸葛,大的当着了宰相,而小的只是读书人罢了。他就只是读书人,仅仅是读书人。他虽然“躬耕”,可是谁也没有看见他拿过锄头;他虽然会造什么“木牛流马”,可是谁也没有看见他拿过斧头。他只爱拿一把鹅毛扇。他自命为智识阶级,其实又没有什么实际智识。他没有任何一种技能,然而他又是“万能”的。不错,他识得几千个汉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他没有职业,也不要职业。他不知道绅商,工农,苦力,流氓,三教九流,一切军民人等的生活,甚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他迷恋着“神秘之街”,虽则有时候要住在亭子间。他吃饭,并且吃面包,但是他认不出那是稻,那是麦。总之,他什么也不是,可又什么都是。他只爱当军师。
孟夫子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就是小诸葛了。可怜的是: “好为人师”,而又“为”不了“人师”。这种吊儿郎当的浮萍式的高等无业师爷,已经是够“英雄”的了,再加上一个欧化的头衔,自然是新鲜而别致得很了。中国最近三十年来,总算是“天开洪运”,出产了这么一层的智识阶级的“多余的人”。
这些小诸葛,一出学校的门坎,就这么晃来晃去的。坏的呢,挑选了委员主席等类的职业,似乎有些儿像军师。再不然,三个诸葛亮,凑成一个臭皮匠,扮出一些红萝卜的把戏——里面是白色,外面是红色,向大诸葛上上条陈,向小阿斗吹吹牛皮。好些呢,居然要革命,但是又要恋爱,闹得革命先生和恋爱小姐打了三年零六个月的无头官司 。这些“多余的人”实在是“多余的”; 上海的战争和到处的打仗,更加显得他们是多余的了。读者诸君还有闲功夫的话,请自己去看这些小诸葛的自传罢,——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五四式的新文艺,我可没有功夫奉陪了。
(《瞿秋白文集》第2卷)
赏析 本文是以《新英雄》为总题的一组杂文中的一篇。《新英雄》写于1932年3月,包括《 “不可多得之将才” 》 、《拉块司令》、《小诸葛》、《老虎皮》、《匪徒》、《英雄的言语》诸篇。作者有感于在上海“一·二八”战火中,国民党上层人物的怯于抗敌,而战士的勇于牺牲,以及社会上各阶级、阶层对战事的不同反应,写下了这一组杂文。这里有对于所谓“新英雄”的讥刺(《不可多得之将才》),有对于真正新英雄的赞美(《匪徒》),《小诸葛》一篇则是对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的另外一种“新英雄”灵魂的剖视。
瞿秋白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某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并加以典型化,这一点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颇相近。文中所称的“小诸葛”是小资产阶级之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不是小贩、乡下人、小店东,也不是医生、律师、小官吏,“他就只是读书人,仅仅是读书人。”这些人的“别致”之处,就在那个“小”字。“这是小资产阶级的 ‘小’ ,也就是 ‘小’ 老婆的 ‘小’ 。他是随处做人家的小老婆的”。作者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小资产阶级中某一类型的典型特征。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矛盾的。作者着重地揭示了他们精神上贫乏、软弱的特点: 他们“自命为智识阶级,其实又没有什么实际智识。他没有任何一种技能,然而他又是 ‘万能’的。” “他吃饭,并且吃面包,但是他认不出那是稻,那是麦。”“他什么也不是,可又什么都是。”他们“好为人师”,而又“为”不了“人师”,是一些“多余的人”。他们在旧社会里的处境,是象“小老婆”一样可恶而又可悲的。说他们可恶,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不甘寂寞,往坏处走,做反动统治阶级的帮闲,所谓“爱当军师”,向“大诸葛上上条陈”,“向小阿斗吹吹牛皮”,沦为堕落文人;说他们可悲,是因为另有一些人虽不去做反动派的帮闲,却总是在社会上“晃来晃去”,一事无成,即使较好的靠近了“括弧以外的英雄”,充其量也只愿意做个“小”,软弱而又卑琐。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而又予以提炼,塑造成一种鲜明的性格类型,揭露帮闲文人,教育更广大的读者。
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以及广大群众都熟悉的历史故事,使所讲的道理既容易理解又含蓄幽默。以“小老婆”的可悲而又可恶的处境来比拟这些人,十分恰当;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小诸葛”的含义也易为人所领悟,且印象深刻。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揭露了这样一种为人习见的人物,使人警醒和警惕;又维妙维肖地为这些人勾画脸谱,造成一种含义深长的典型,从而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