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山水十首(选二)》

2024-03-28 可可诗词网-历代题画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石涛

其八

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心与峰期眼乍飞,笔游理斗使无碍。

昔时曾踏最高巅,至今未了无声债

其九

天地浑熔一气,再分风雨四时。

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注释】

①懵(meng)懂:模糊,不明白。②无声债:指画债。《宣和画谱》卷二○:“画,亦野王无声诗也。”

【评说】

这两首诗选自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

黄宾虹曾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黄宾虹画语录》)

其实,“不似之似”这一命题滥觞极早。东晋顾恺之首先提出“以形写神”,以为形若离开神,则断无生机。欧阳修在《题盘车图诗》中则更明确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寡”。这一传统一直为文士所重,宋元以来,文人画通常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境界。(倪云林《清閟阁遗稿》)明人王绂《书画传习录》则提出了“不似之似”这一命题:“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到了石涛手中,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总结和提高,使之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前一首诗中,他以为要创作出山水佳作,应有较多的游历,但所见之景并不能全盘移入画面,如果只求表面“形似”,山川万物就会因徒得外形而抱怨嗔怪。而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大自然从混沌一片,到分出春夏秋冬,风雨阴晴,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更加上光线明暗、位置地形的高低远近,要穷形毕相几近神话。所以,高明的画手唯以“不似似之”,着力表现山水景物变幻离奇的神态和内在生命力,此时,山水也会因此而欣喜若狂,俯首下拜。当时不少画匠,却未能悟到这一层,对此,石涛深有感触:“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春江图》,见《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如仅限于“形似”,原非小道之书画也终将堕落为“小道”,而失去其审美价值。针对这一现实,石涛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阐释,更以创作实践扬其波澜,观其所画黄山,不一定画一时一地之实景,而是抓住实景的主要“神髓”,大胆剪裁集中。对此,他自己有过一段说明:“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与昔时所游神会之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