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唐柳诚悬楷书度人经真迹》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历代题画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赵岩

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

柳诚悬(778—865),即柳公权,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柳少师。平生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后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 《金刚经》、 《神策军碑》最著。传世书迹有《送梨帖题跋》、 《蒙诏帖》等。 《度人经》为柳书小楷,已失传,是否真迹有争议。这首诗是赵岩跋于《度人经》后的,下钤“鲁瞻”圆樱明董其昌《书度人经后》中也写道: “余曾见柳诚悬小楷《度人经》, 遒劲有致。”也肯定其为真迹。

赵岩,元代鉴赏家。字鲁瞻,号秋巘, 生卒年及里籍不详,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在世,常出入于英宗姊大长公主门下,为之鉴定、品题书画。

“右军曾写换鹅经”。这是由柳书《度人经》而联想起晋王羲之曾写《道德经》以换鹅的故事,详见李白《王右军》一诗赏析。这一联想,不但由于二者均为小楷,所书都是“经”,而且由于柳公权最初学王羲之书而脱胎换骨,其《度人经》仍不无右军遗韵。

“珠黍仙书骨气清”。《度人经》是小楷,所以赵岩以“珠黍”来形容。珠,取其珍贵圆润而小;黍,即黍子,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诗中也取其体积之校仙书,因为王羲之、柳公权所写都是作为宗教哲学典籍的“经”,故而以“仙”字形容更为恰当。 “骨气清”,这既是赞美王羲之的换鹅经,更是赞美柳公权所书《度人经》。在书法史上,柳书以得右军之骨而著称,它骨力遒劲,神气清健,称得上“书贵瘦硬方通神”,故与颜真卿书合称“颜筋柳骨”。米芾《海岳书评》就说: “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这可作为柳书“骨气清”的注脚。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论书诗撷取了作为书家而又是诤臣柳公权最为著名的故事。柳公权骨鲠气刚,耿介特立,在朝持正敢谏, 《旧唐书》本传还载有如下一段脍炙人口的史实:

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 “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从此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语,就不胫而走,成为广泛流传的警句。这句话之妙,在于一语双关:既指书法执笔的管正首先必须心正,又在话里嵌骨头,谏劝朝政荒废的穆宗首先必须心正。作为鉴赏家,赵岩在柳书中看到了“笔正”,又进而联想到“心正”,并有感于千百年来柳公权笔谏美谈仍驰名书苑,誉播四海,从而肃然起敬。

需要说明的是, “心正则笔正”是否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历来颇有争讼。清人高士奇论书诗写道:

诚悬十二工吟咏,元和天子知名姓。

侍书秘殿论挥毫, 旨哉心正则笔正。

千言小字《度人经》,楷法端劲筋力劲。

人寰亦有欧褚书,鼓旗那敢相凌竞。

这是高度肯定了“心正则笔正”一语,也赞美了柳书《度人经》,它和赵岩的论书诗取同一立常

不过,古人执笔运笔是否“笔正”即笔管垂直,颇有人持否定意见。当代书法家沙孟海考察了古代大量的有关绘画,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中说,从来未看到唐以前有笔管垂直如我们今天那样的,相反其笔管往往是有一定倾斜度的。因此写字的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执笔方法也有多种。还有人更认为执笔管正对书写者是一种束缚,致使侧锋取妍等种种技巧不能发挥。清刘墉《论书绝句》就这样写道:

露骨浮筋苦不休,缚来手腕作俘囚。

要从笔谏求书诀,何异捐阶百尺楼。

这是指出了世人学柳书所生弊端,一是以“笔正”为书诀,从而束缚自己手腕;二是一味强调学“柳骨”,致成“露骨浮筋”尚不肯罢休。不过,柳公权以铮铮铁骨当朝笔谏以及阐述“心”、 “笔”关系,注重中锋用笔还是应予肯定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