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2022-06-06 可可诗词网-历代题画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今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孙莘老,即孙觉(1028—1090),字莘老,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中举后历任馆阁校勘,通州、湖州、庐州、苏州知州等,入为太常少卿、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后,官至御史中丞。孙觉是苏轼挚友,诗文往来甚多。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是孙觉的女婿。苏、黄缔交,首先是由孙觉促成的。

墨妙亭,为孙觉任湖州知州时所筑。苏轼《墨妙亭记》写道: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从墨妙亭的命名来看,也可知亭内陈列的都是古代法书墨迹石刻妙品。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是苏轼论书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不但有对书法名家的品评,而且表达了他关于书法的美学思想。全诗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句至第八句为第一层,择要评论了墨妙亭中所收藏的诸家书法。

“《兰亭》茧纸入昭陵”。 《兰亭》,即《兰亭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详见米芾《跋褚遂良模〈兰亭序〉》赏析。茧纸,晋宋间的一种纸, 《辞海》释作“用蚕茧作成的纸”,误。中外造纸技术研究家对古今纸张作过广泛细致的考察,未发现过用丝纤维造成的纸。所谓“蚕茧纸”,其原料并非蚕茧而是楮、桑等植物皮料或麻料,故仍是一种植物纤维纸;由于其精良名贵,平薄透明、白细发光,交织如蚕丝,故名。据唐何延之《兰亭记》载,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用的是鼠须笔、蚕茧纸。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在陕西礼泉东北五十里九嵕山。唐太宗极爱王羲之书法,尤其是《兰亭序》。他得到《兰亭》茧纸真本后,即命赵模、冯承素、诸葛贞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真本装入玉匣,殉葬于昭陵。从此,王书《兰亭》真迹就不见了,但是, “世间遗迹犹龙腾”,也就是说, 《兰亭》一些摹本、石刻仍遗传于世,其字势仍如龙腾虎跃一样雄逸飞动。龙腾,系化用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语: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颜公变法出新意”。颜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世称颜鲁公,详见曾巩《颜碑》赏析。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并对魏晋以至初唐诸家均加以继承,博采众长,又吸收民间书法之美,开创了新风格,古法为之一变,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人称“颜体”。

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对颜书的变法,作了如下评价: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杜甫)诗,格力天纵,奄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这一评价,不可谓不高,而“颜公变法出新意”一句,正是这一评价的诗化,后来又成了书学名言,它说明在书法乃至任何艺术领域里,只有变革古法,才能推出新意,才能真正继承传统的美质而又独秀天纵,自成一家。

“细筋入骨如秋鹰”。这是进一步对颜书所作的具体的审美评价。 “筋”和“骨”,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范畴。传为晋卫夫人《笔阵图》云: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前人认为颜书多骨而微肉,以筋著称,苏轼则出之以比喻,言其笔力雄强,筋骨劲健,犹如搏击长空的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徐家父子,指唐书法家徐峤之、徐浩父子。徐峤之,字唯岳,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正行书遒媚有楷法。徐浩,见包世臣《论书十二绝句(其十)》赏析。苏诗两句是说,徐家父子书法挺秀精绝,字外显出力量,亦即笔力磅礴于字外,而字内隐藏棱角,不露锋芒。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峄山》,指《峄山碑》,一名《峄山刻石》。峄山,即邹山,亦称邹峄山,在山东邹县南。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郡县,曾在峄山刻石纪功,该碑相传为秦相李斯所书。典刑,即典型、法式。秦李斯曾以小篆统一文字,唐张怀瓘《书断》说,李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峄山碑》小篆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原石佚不传,后所传者为宋初郑文宝据其师摹本重刻,今存西安,故曰“传刻典刑在”。李阳冰,唐书法家,特工篆书,得笔法于《峄山碑》,详见胡志道《黄帝祠宇李阳冰篆在缙云山》赏析。李肇《唐国史补》说: “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自秦始皇峄山立刻石至李阳冰,约千年左右,故曰“千载笔法留阳冰”。

苏轼所评墨妙亭法书中,有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行书,有以颜真卿、徐浩为代表的正书,有以李阳冰为代表的篆书,时间则是晋、唐这两个书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总之,苏轼评论所选的时代、书家、书体都富于代表性。

该诗第九至十二句,为第二层。它上承第一层对各家的品评,进而借墨妙亭内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

“杜陵评书贵瘦硬”。杜陵,即杜甫,他自称“杜陵野老”。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曾说: “书贵瘦硬方通神。”这表达了杜甫在特定前提下特定的审美观点(见该诗赏析),历来颇为传颂;而苏轼则表示异议: “此论未公吾不凭。”意为杜甫此语有偏颇,不公平,不能依凭它作为书法批评的标准。苏轼还进而以女性美为喻,来论证书法美的多样性。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是说,书法的体势结构乃至用笔点画,可长可短,可肥可瘦,只要写得好,都可以表现出不同体型姿态之美,就像玉环和飞燕那样,没有谁会产生憎恶之感,认为她们不美。玉环,杨贵妃的小字,号太真,她是唐玄宗的宠妃,善《霓裳羽衣舞》和《胡旋舞》,为历史上公认以丰肥为美的女性;飞燕,即赵飞燕,汉代著名舞人,后为汉成帝皇后,身瘦腰细,体轻而不禁风,故名“飞燕”,据传善作“掌上舞”,为历史上公认以纤瘦为美的女性。因为二人肥瘦各有姿态,所以“燕瘦环肥”的熟语就不胫而走了。苏轼以之论书,这个喻证方法是成功的,雄辩地表达了他关于艺术作品中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的风格可以而且应该兼容并存的美学思想。

论书诗的第十三至十八句为第三层,在前两层评论的基础上开始点题,叙述孙觉作墨妙亭的雅人韵事。

吴兴太守孙觉真是酷好古代艺术。 “购买断缺挥缣缯”,是“挥缣缯购买断缺”的倒装。挥,流散挥霍。缣,色微黄的重绢。缯,丝织物的总称。在宋代,缣缯有流通作用,故而借指货币。断缺,指代断碑残石,此指墨妙亭所藏古碑刻。此句意为孙觉不惜重金,购买碑刻名作。

“龟趺入座螭隐壁”。龟趺,古代碑刻下部所雕成的龟形底座。螭,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这里指古碑上部雕成螭形图饰的螭首。这一句用借代手法,意为在墨妙亭内,有些置于龟形碑座之上的古碑,依次排列入座;有些雕有螭首的古碑,则隐嵌入亭壁。由于墨妙亭内陈列了许多著名的古碑,因而在空斋寂静的白昼,也能听到“登登”的拓碑之声,真是盛况空前。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奇踪,就是名迹,指墨妙亭碑碣的拓本。吴越,江浙一带。这两句是说,许多珍贵的拓本从墨妙亭纷纷流送到吴越等地去,这一胜事四处流传,文朋墨友们都竞相夸赞。

第四层为第十九句至结尾,进一步点题,叙述写墨妙亭诗赠孙莘老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栗尾,毛笔名,其状如锥栗,故名。溪藤,纸名,浙江剡溪出产的纸,以古藤制造,又名剡藤、藤纸、剡纸。李肇《唐国史补》: “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两句意为,孙觉写信来乞求诗篇,并要求亲自书写,于是选择名笔,书于名纸之上。

苏轼还由自书墨妙亭诗联想起东晋王羲之自书兰亭诗序的“胜事”来。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曾由欣然转而为嗟悼说: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就是说,后来之人看今天,就像今天的人看往昔一样。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这是由王羲之的嗟悼,感慨系之,从而进一步发挥说,人生短暂,转眼间百年消逝,犹如风中灯焰一样,很快熄灭。这两句虽较消沉,却不但有首尾呼应之妙,承应了首句“兰亭茧纸入昭陵”,而且使结尾含蓄深沉,它暗寓了《兰亭序》结尾的感慨: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时世变迁,胜事不同,但用来发感慨、抒情怀的意趣却是一样的。以后观览鉴赏这些作品的人,也将对我的这篇序文产生同感……王羲之的这些想法,被苏轼巧妙地借来表达对墨妙亭及自己墨妙亭诗的情思感受,真可说是“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接着,苏轼水到渠成地引出如下诗句:“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唐代诗人刘禹锡,当他看到先于自己出世的贺知章的寺壁草书后曾这样写道: “高楼贺监昔尝登,壁上笔踪龙虎腾……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参见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赏析)。苏轼在诗中把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刘禹锡和自己的感慨情怀一线贯穿了起来。它感到,后人鉴赏宋代墨妙亭内的名迹以及自己《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书迹后,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王羲之或刘禹锡的感受,而这些感受,也正是苏轼在自己诗中所预料和所希望出现的。具体地说,这类感受,或是“世殊事异,兴怀则一”;或是“亦将有感于斯文”;或是深感“恨不同时”,或是惊目而又服膺……苏轼这首诗的结尾,借用晋、唐典故,既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又富于深长的审美意味,它融合了过去、现在及未来,低回曲折,表达得显而不露,深而不晦,用典而无粘皮带骨的痕迹,可谓情真理切,通脱而清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