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观兰亭图》
李频
往会人何处?遗踪事可观。
林亭今日在,草木古春残。
笔想吟中驻,杯疑饮后干。
向青穿峻岭,当白认回湍。
月影窗间夜,湖光枕上寒。
不知诗酒客,谁更慕前欢?
这首诗是题画诗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先要经过州府考试,然后遴选优秀的举子,报送中央,参加礼部考试,这便叫“府试”。州府所试的内容,包含帖经、杂文(诗和赋)和时务策。这种诗称为试帖诗,一般要写成五言律诗十二句,即是一首六韵的排律诗。府试诗的题目多种多样。李频应试那年,适逢考官别出心裁,出示一幅《兰亭图》,作为题目,命举子赋诗一首。本诗便是李频参加府试时写成的题咏《兰亭图》的试帖诗。李频是大中八年(855)中进士的,本诗当作于大中八年前一二年间。
李频(818?—876),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他早年远道拜访著名诗人姚合,其诗受到姚合称赞,并将女儿嫁给他。进士及第后,授校书郎,迁武功令,历仕侍御史、都官员外郎、建州刺史。所至州县,政绩斐然。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死于任所,当地父老为之立庙于梨山。李频诗深受刘长卿、姚合的影响,气韵流畅,于直朴中寓工巧。有《梨岳集》传世。
这首题画试帖诗分三个层次。首联点题, “往会人何处?遗踪事可观”,往会,指王羲之等人的兰亭盛会, 《兰亭图》便是以兰亭盛会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地名兰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聚会兰亭,行“修禊”之礼,会上各人赋诗,由羲之作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风物之美,雅集欢聚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这便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李频观看的这幅《兰亭图》,究为谁人所作,无法确知。李频观画后,感慨当年诸贤都已不在人世,幸亏赖着这幅画,人们还能看到他们的“遗踪”,首联一个“观”字,一个“事”字,紧扣题目,写尽题意。
中间四联,是一层意思。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偶,诗联多寡不定。试帖诗规定十二句,则中间只能有四联。本诗四联,描写画面景色与人物以及观画后的情景。 “林亭今日在,草木古春残”,画面上的兰亭,传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草木茂盛,春事已残,因为画面上的春色还停留在永和九年,故云“古春”。 “笔想吟中驻,杯疑饮后干”,画面上是静止的状态,诸贤驻笔吟想,饮尽停杯,诗人用“想”。“疑”二字,化静为动,写出诸贤挥毫赋诗,举杯畅饮的动态和神情,这便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所说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情景。 “向青穿峻岭,当白认回湍”,“青”,是山; “白”,是溪水; “穿”,山势高峻; “认”,细细观察。两句诗写画面上兰亭周围的山水,而画面的山水,正是画家依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的文意画成的。这首题画诗,充分表现出文、画、诗意的相互转换,由此可以悟出不同文学艺术样式融通的道理。第四联“月影窗间夜,湖光枕上寒”,写出《兰亭图》的艺术效果。诗人全身心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竟不觉夜之已至。此时,月影临窗,诗人推窗远望,但见月色映着湖水,湖光扑入室内,使枕席顿生寒意。诗人通过月窗幽静的境界,衬出兰亭盛会诸贤的高雅品格和《兰亭图》幽雅洁净的画面特征。诗情、画意、观画人的感受,全都融进这幽静雅洁的诗境之中。
最后一联写观画感想。 “不知诗酒客,谁更慕前欢?”诗酒客,指当今的世人;前欢,指欢聚兰亭的晋代前贤。这一联诗,既寄托了诗人对前贤风流韵事的向往,又慨叹今日的诗酒客已不再有此雅兴,真是世风不古,言外微含讽意。
试帖诗受到形式的限制,容易流于单板,千篇一律。李频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受格律的囿局,不落俗套,写成这首诗情宛转的题画试帖诗来,有韵味、有意境、有寄慨,是同类诗中的佼佼者,值得一读。
-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2019-05-12]
-
《丹崖翠壑图》
[2019-05-12]
-
《丹桂图》
[2019-05-12]
-
《山阴不见换鹅经》
[2019-05-12]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