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
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
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 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②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
【译文】 清晨我步入古老的寺院,山间空气潮润而清新;初升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焰,给寺院中的高林镀上一层金。沿着竹林相夹的弯曲小径,我走向后禅院,越走越幽深。小路尽头露出一角禅院,周围覆盖着花木的浓荫。呵,滴翠的山峦,光彩照人,使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澄净。这里的环境无比寂静,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声音。谁敲响了钟磬?那么清脆动听,白云翠霭间,荡漾着悠悠余韵……
【鉴赏导示】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色。常建的这首诗在优游中写顿悟,与盛唐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闲雅清幽,艺术上与王孟的平淡却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鉴赏要点】
[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语言古朴而精练。[3]情景交融。[4]风格淡雅、清幽。
【鉴赏1】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山间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清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馨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是借写山水之趣,寄托自己循世没有烦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出于构思造意之需要,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全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素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诗歌在构思巧妙之时,佳句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等人极为赞赏“竹径”、“山光”四句,可见其造语奇巧、引人入胜之妙处,也可以看出这首诗独具一格之处。
【鉴赏2】
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咏志,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是当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兴福寺,时“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吸引了江南众多文人墨客,观瞻题咏,常建对此早已是心驰神往,该诗记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
“清晨入古寺”,首句便点明了诗人游寺的时间,因为向往已久,所以,天刚刚亮,诗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进寺内。恐怕此时除了诗人以外,寺内阒寂无人,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之中,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得更加神秘而异样。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寺内的建筑是多么华丽,佛殿是多么的庄严,气象是多么的宏伟。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这样一句,通过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将寺院的古雅,肃穆而又清新明丽的特有氛围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窥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主旨的需要,因为诗人游览的重点不是整个古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这也是诗人要描写的重点。于是颔联便接下去描绘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见诗人踏着晨曦,穿过寺院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一直来到幽深的后院,这才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不仅居于幽处,而且还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环境不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诗人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是一首山水诗,从表面上看,无非不过是在歌咏古寺禅院中的幽静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而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诗人于游览当中的某种会悟。因为游览的是古寺禅院,毕竟与游览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禅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诗人的心灵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如诗的最后两联,实际上表现出的恰恰是诗人的“禅悟”,当诗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欢愉的小鸟之后,面对着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诗人心中的一切杂念顿逝,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诗中用的这个“空”字,恰恰反映出诗人对于佛教中常讲的“空门禅悦”的奥妙的一种领悟。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悠扬、宏亮的佛音——种磬之音在空中萦绕回荡,此时此情此景下的诗人,则已“入定”,进入到了空门忘情尘俗的境界,这也正好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该诗虽饶有禅趣,却又不用禅理说教,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这也是常建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鉴赏3】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此诗是常建题在破山寺后面禅院里的。
出家人看破红尘,修身养性,万念俱灭。这破山寺,也建在人迹罕到的山林之中。因此,这首诗上半首四句,便首先着意刻划破山寺的环境。作者的描述方法是以自己进寺院入禅房为线索的。“清晨入古寺”是说自己这一天起了个大早,赶到了这虞山北麓的古寺之内。“古寺”两字,突出了寺院年代的古老。也许诗人是久仰寺院的大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古老的寺院的吧,那时候,刚刚升起的太阳挂在寺院周围高高的树林的梢头。当然,阳光也洒进了寺院,寂静的寺院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这开头两句,刻划的是寺院周围的环境,登堂犹未入室,诗是题在寺后的禅院里的,因此诗人的笔触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写:“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赢得后代不少人们的赞赏。原来从佛殿往后面禅房的通道是 一条两旁长满了修竹的小径,这条小径向前伸展,一直到了一个幽静的去处,这就是破山寺后面的禅房。“禅房”,也称“寮房”,是僧侣们的住所。这里和前面佛殿里的景象又大不相同了,前面的佛殿里,通常是显得森严肃穆,香烟缭绕;而僧侣们的生活处所,却是由一条夹竹小径连接着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道出了禅房周围的花木之多。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在此修身养性的出家人来说真是太合适了,真是可以“忘却世间烦恼事,修得来世正果身。”
五、六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是如此美丽的景色对于人们心情的影响。“悦”和“空”都是动词。“山光悦鸟性”是说山光使得鸟儿性情怡悦。鸟儿本来是没有性情理智的动物,但是山上美丽的景色是它理想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禅房四周的花木丛里唱个不停,在诗人看来,仿佛他们也具备了性情理智一样,感到十分快乐。应该说,写鸟儿的快乐,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快乐。“潭影空人心”,是说禅房周围还有深潭,水波荡漾,清澈见底,看了以后,能把人们心中的种种杂念,种种是非之心,都洗刷干净,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空”的了。从这两句的关系来看,写山光对于鸟性的陶冶,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潭影对于人心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山光水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的作用。因此,前一句是宾,后一句才是主。明白了这个关系,对这首诗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刻一点。
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在这画面的描写上再添上一点声响的效果。“万籁”指一切声响。这里是说,一切在这时都寂静了,只剩下了钟、磬的声音。钟、磬是寺院中僧侣们诵经、供斋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最后从声响效果上来描写,可以使人得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感觉。我们读者也仿佛耳边还在回旋洪钟的余音呢。
人们常说,写作,需要激情。而诗歌更是如此。诗人往往是容易激动的,没有对于客观事物深切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是写不出一首好诗来的。当然,这种激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写得热情澎湃,使人读了热血沸腾,有的却象熔岩在地下奔腾,地火在地下运行,而表面上却恬淡宁静,这种激情应该说是内向的,深沉的,其感人的力量一点也不比直露的激情差,有时候却反而耐人寻味。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这样,表面上似乎诗人已经进入了“无我”的世界,也要学禅参定起来,那有一点儿激情?其实,仔细揣摹的话,诗里充满着对禅院周围景色的热爱和对僧侣们清净生活的向往,没有这点儿激情,是写不出好诗来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就常建的创作下过评语:“建属思既精,词亦警绝,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典僻,能论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他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却达到了同样的创作目的和感人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常建在创作上的成就。
【作者】
常建,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遂放浪诗酒,天宝中隐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诗多五言,受时人推重,被誉为“当时之秀”(顾况《储光羲集序》),原有《常建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