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其二十六)》 - 北周·庾信

2023-07-25 可可诗词网-国家兴亡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北周·庾信

萧条亭障远, 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 城影入黄河。

秋风苏武别, 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 晨起帐中歌。

〔亭障〕亭堠堡障。〔白狄〕春秋时狄族之一支。〔秋风苏武别〕用《汉书·苏武传》中苏武与李陵诀别的故事,以李陵自喻。

“萧条亭障远”是庾信组诗《拟咏怀》的第二十六首,从排列的次序看,可能是诗人暮年之作。这首诗通过写景用典,抒发了羁留异国永不得返的沉痛绝望心情。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用典,但前后却浑然一体,情绪统一。

诗的前四句写所见,描写了边塞凄凉的景色。庾信仕于西魏、北周时,居住在长安。但我们发现,他几乎没有描写过长安的风物,他在诗篇中常常用阳关、玉关、榆关来代指长安,他笔下的景物总是衰飒、荒凉的。这里反映着他的生活的变化、诗风的变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二句总写边地景物:萧条、冷落的亭堠和堡障寂寞地呈现在远方,显得十分肃杀、沉寂,终日呼啸的北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一片昏暗、凄惨。两句诗抓住了边地的特征,亭障表现战争的气氛,风沙代表边地的风貌。一远、一多,写出了北地的辽阔、荒凉。三、四句集中描写关门和城墙。关门外就是异族居住的地方,边界气氛森严。城楼、墙垣的巨大的影子倒映在黄河的浊流之中,气象雄浑苍莽。“临”和“入”两个动词渲染了气氛的肃穆与悲壮。“白”与“黄”的色彩的巧用,加重了边疆景物的荒凉色调。庾信所以要极力描绘北国风光,正是为了与他心中存留的江南风光形成尖锐的对比。面对北方景物单调、黯淡的气象,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景,不是更令他魂萦梦绕,更感到羁留异国不得生还的悲哀吗?

诗的后四句写所感,抒写了永不得南归的悲哀与绝望。庾信饱学多才,常以借事用典的艺术方法抒写内心无处倾诉的情怀。“秋风别苏武”用的是降臣李陵送别苏武的典故。苏武陷身匈奴19年,终于南归,而李陵由于已屈身事敌,永不得返了,因而送苏武返汉时泪下数行,悲歌诀别。此句以李陵自比,十分贴切。“寒水送荆轲”用的是荆轲出使秦国,燕太子与轲友人于易水河边白衣冠相送,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诗人是梁朝派往西魏的使臣,被扣不返,命运与荆轲相同。此句以荆轲自喻。“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用了项羽垓下被围,闻四面楚歌,夜饮帐中悲歌的典故,以项羽自况。庾信身材高大魁梧,容貌过人,在梁任右卫将军,状貌与身分都很有气派。这两句说自己哪里还有当年盖世的英雄气概!故国已亡,身陷绝域,穷途末路,只有慷慨悲歌的余地了。庾信用典自然、准确,和自己的遭遇吻合无间,因而不仅没造成诗句的晦涩,反而增加了思想感情的容量,使诗的感情格外深沉、凝重。

此诗前部分写景,后部分用典,为什么能浑然一体,如水乳交融呢?关键在于全篇情绪的一气贯注:前四句景中含情,已为诗篇涂上了晦暗的底色,谱出了悲凉的基调,暗含着厌倦北地、向往故国的情绪,后四句用典,水到渠成地写出了这种难言之痛。而典故中的景物气氛,如“秋风”、“寒水”与前一部分中的“风尘”、“黄河”相呼应,使古今景物的感情色彩一致,也使这首诗形成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