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其七)》 - 北周·庾信
北周·庾信
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榆关〕战国时关名,在今陕西榆林东。诗中用以代指长安。〔素〕精白的绢。“束素”喻腰细软。〔横波〕指眼睛。〔枯木期填海〕即“期(望)枯木填海”,用精卫鸟衔西山木石填东海的典故。〔青山望断河〕即“(期)望青山断河”。华山、岳山本一山,挡住了黄河的水流,河神巨灵将它劈为两座山,让黄河水从中流过。诗句意为希望二山相合阻断河水,喻自己南归的愿望极难实现。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诗赋所以动人是生活经历造成的。他早年在南朝的梁朝做官,是一个善写绮艳的宫体诗的词臣。中年从江陵出使北朝西魏,因南北战起而被扣留在长安。不久梁朝灭亡,陈朝代兴。庾信在北方仕于西魏、北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义城县侯,可谓官高位尊。但他在滞留北方的二十七年中,时时有一种屈节事敌的沉痛之感,常常怀着一腔南归的渴望。周、陈通好以后,一些被留被俘的南方人士已陆续返回,但庾信因北朝统治者爱其文才始终不能返归。年愈老,这种渴望愈益转向失望和绝望。这些萧瑟的家国、身世之感和乡关之思都熔铸于他的诗篇和辞赋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除《哀江南赋》外,就是他的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
“榆关断音信”是《拟咏怀》的第七首,抒写自己羁留异国不得南归的绝望心情。诗共十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开头两句,写自己远在北方,与故国音信断绝。用“榆关”代指长安,表明离故国遥远。一“断”,一“绝”写出了心中的孤苦和思念。
第二层是中间六句,抒写自己身心交瘁的痛苦。先说听异国之乐而伤心,“胡笳”、“羌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身处异国怀乡的南方人听到北地的乐曲,当然会落泪、断肠。次写自己因愁苦而消瘦。(这两句虽然也成对偶,但句式结构不同,前句意为纤腰减如束素,后句意为别泪损伤眼睛。)最后说离恨、思归之心终不会消歇,在痛苦的折磨中一天天衰老。这中间的六句意思相近,但由伤心而消瘦,由消瘦而衰老,程度在逐步加深。
第三层是最后两句,借用书典,说明自己南归的意愿的强烈和难以实现的悲哀。“枯木期填海”,就是期望枯木能填平东海,用了《山海经》中的典故;“青山望断河”,就是盼望青山能阻断黄河,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有着多层含义。首先表现南归愿望的强烈,精卫鸟执着如一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盼望华、岳二山重新阻断黄河也是大胆之想。其次,又暗示自己的希望怕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对于精卫填海,陶渊明早就说过:“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望青山断河也纯是幻想。但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最后两句就表现了这种希望与绝望反复交织与更替的复杂内心活动。这首诗的前八句已从各个方面抒写了盼望南归的情怀,结尾的两句如果继续申说盼归之意,诗篇就难以感人。从写作技巧的角度看,结尾既需要把全篇的感情强化、深化,又需要生发新意,令人产生回味不尽的感受。此诗结尾的二句用典抒情,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
《三元里》 - 清·张维屏
[2019-05-11]
-
《上枢密韩公诗(其一)》 - 宋·李清照
[2019-05-11]
-
《东岗晚步》 - 宋·李弥逊
[2019-05-11]
-
《临江仙》 - 五代·鹿虔扆
[2019-05-11]
-
《乙酉岁除八绝句(选一)》 - 明·傅山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