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田歌》 - 唐·刘禹锡

2022-10-02 可可诗词网-政治讽喻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 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 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 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 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 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 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 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 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 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 “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 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 “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 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 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 我作官人去。”



〔插田〕指稻田插秧。〔连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作者此时在连州任太守。〔俚歌〕民歌。为俚歌,意思是摹仿民歌写了这首诗。〔采诗者〕收集民间歌谣的官员。据说周代常派出官员到各地采集民间歌谣,统治者通过采集来的民间歌谣,了解民间风俗和政治措施的得失。这句是说希望统治者能收集到这首诗,了解作者对当时政治的批判。〔白纻裙〕白色麻布裙。〔郢〕春秋时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郢中歌,郢地的歌曲,这里用来指连州的地方歌曲。〔嘤咛(ning)〕形容声音尖细。〔竹枝〕巴、渝地方的民歌。〔不辨俚语词〕意思是,听不懂用当地方言唱的歌词。〔上计吏〕地方长官派往京城向朝廷报告地方政府的公务的吏。下文中的“计吏”是它的简称。〔京乡〕指京城。〔眼大不相参〕意思是,眼界大了,不和我们在一起。相参,相与的意思。〔省门〕宫禁或官署的门。〔轲峨〕高的样子。〔度数〕次数。〔补卫士〕补充到禁军中。〔筒竹布〕蜀地出产的一种细布。

这首诗是一幅画面开阔,形象鲜明,含义甚深的农村生活画卷。

诗的开始四句,诗人用冈上的花草,空中的飞燕,如线的田塍,闪光的水面,组成全诗的背景。诗人对背景的描绘,是求这些景物组合而成的态体所显示出来的农村的广阔与风光的优美,故而不重对其中每个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以“齐”写冈上花草之盛,以“飞”状空中燕子往返之态,以“直”表远处田埂之直,以“参差”状水面波光的闪动,事多而笔简,字少而传神。

在这优美广阔背景之前,诗人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借此展示农村生活的丰富内容。

对稻田插秧劳动场面的描绘,诗人首先写农民的衣着,“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用白和绿两个鲜明的色采使农妇农夫占据醒目的位置,成为画面的一个中心。对农民插秧劳动的描绘,诗人丢弃了插秧劳动的动作,只写他们劳动时的歌声和笑声。尖细的歌声,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歌声中传出哀怨,却可使人感到他们生活的艰辛。田中时时发出的相互调嗤的笑声,使人感到他们在劳动中的欢乐。诗人经过筛选,只选取和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衣着、歌声、笑声,这样就不仅可以使人目睹劳动的热闹场面,还可以看到农民的生活,感到他们的内心活力。

“水平苗漠漠”四句,诗人将画笔从插秧劳动场面转移到村庄,在画面上勾勒出村庄的全景。在插好秧苗的稻田的环绕中的村庄,冒出缕缕炊烟,等待劳动人们归来,村庄中只见往复的黄犬,鸣啄的赤鸡,无一闲人。这里事多而笔简,字少而传神,写出了村居生活的淳朴,大忙季节农村的繁忙。这一部分在画面中出现,丰富了诗的内容。这一部分用笔较简,是为了使诗显示出层次,不影响上面一部分和下面一部分的突出。

画面的第三部分是田夫和上计吏的对话,是画面中的又一个中心。“乌帽衫袖长”,看来似不经意的一句,突出了上计吏的外在形象和农村生活的不协调,劳动繁忙的农村出现了一个不劳动的人物。田夫对上计吏的调讽的话语,写出了他对上计吏的轻蔑。上计吏一段显示在京城的所见,夸耀用财货补进禁军的情况,吹嘘将要官的未来的一段话,暴露出他的内心和农村生活的不协调,他的内心已被权势财富所扭曲。诗人详细地写了田夫和上计吏的对话,显示出农村生活的复杂,表现出农村中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生活和思想感情,使人物的神态突现。诗人用上计吏劳动的农民构成对比,在对比中揭露了他的丑,他的丑是当时政治腐化的产物。这首诗多层次多方面的展开,使诗的内涵加深。诗中表现出农村风光的优美,生活的淳朴,农民生活的艰辛,劳动的愉快,揭示出农村中官府人物的丑恶,以及产生这种丑的当时政治的腐败,可以使读者看到当时农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诗人在这首诗中没有露面,他只是着力去描绘经过他筛选而取得的形象,让形象去活动,让形象自身去表现所包含的内容,使整首诗形成了神形兼备、意在言外的特点。通过此诗读者可以了解到诗人对农村的喜爱,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村中官府人物的厌恶,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