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22-07-05 可可诗词网-怀才不遇 https://www.kekeshici.com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意思】诗人登 上幽州台,吊古伤今,感慨生不逢时。前未见到古代能礼贤下士的燕昭 王等明君,后不见贤明的君主,念乾坤广袤,天地悠长,只有我孤独孑 然,不禁怆然泪下。诗句悲凉慷慨,表现了许多志士壮怀难申的苦闷之 情,遂成千古绝唱。
注: 幽州台,燕昭王筑幽州台,招俫天下豪杰,得名将乐毅。怆 然,伤感的样子。
 
【鉴赏】独自登上这荒凉的幽州古台,前代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已然不 在,漫漫未来中也难以看到继续招贤纳士的来者。面对着那苍茫无际的 悠悠天地,孤身一人的我内心凄怆,不禁潸然泪下。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 登上幽州台时的所见所思:古往今来,诚心求贤的君王不在少数,而自己 空怀一腔热血、空负一身才华,却不曾有过知遇之主。联想到黄金台的千 古美谈,再看到当下自己的不得志,不由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悲凉之感,变 个人的不幸际遇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从而忧心不已,涕泪零落。此 诗古朴大气,充斥着一种浓郁而悠远的沉痛苍凉。诗人情感充沛,一泻千 里,读之,千年以来的沧桑往事历历在目,也似乎可以看到苍茫天地之间 云起云落。情中见景,景中含情,令人情怀激荡,感慨万分。
 
【全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 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在兵败情况紧急之际,陈屡献策,武均不纳, 反将陈降职为军曹。诗人遭受打击,深知报国的雄图已成泡影,于是满怀悲愤登蓟北楼(即幽州台, 遗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唱出这首千古不朽的慷慨浩歌。
 
      诗人在幽州台上眺望祖国北方辽阔壮丽的山河,神驰于苍茫无际的宇宙;又由燕地的史实,联想到自己的遭遇, 不禁将满腔悲痛倾泻而出。前两句,“古人”与“来者”, 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传说战国时代燕昭王为了招揽贤才而筑黄金台,此台即幽州台。诗人登台自然想起燕昭王礼遇、重用乐毅、郭隗等英雄豪杰共图霸业的历史故事,感到自己遇到的只是武攸宜这类刚愎自用、庸碌无能之人,而雄才大略、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不复可见;后来也应当有贤明之主,但也来不及见到了。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已渗透了字里行间。这两句俯仰古今, 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不仅借燕地史实反衬出壮志难酬的忧愤,而且吊古伤今,抒发了在悠长岁月中因个体生命的孤独短暂而引起的伤感。紧接而来的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又以空间辽阔永恒的描写作对照,把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烘托得十分强烈。由于这三句所蕴含的苍凉感伤情绪的重重积累,终于喷发出末句“独怆然而涕下”,以一种巨大的感情的冲击力,猛烈地震撼着读者的身心。
 
     在屈原的《远游》中, 有 “唯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吾不及知兮, 来者吾不闻”的句子。从字面看, 与 《登幽州台歌》酷似。想来陈子昂一定读过《远游》。正如梁宗岱先生所说:当他“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也许屈原这几句诗忽然潜意识地变相涌上他的心头,或者干脆只是他那霎时胸中油然兴起的感触, 与 《远游》毫无关系。”( 《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第104页)子昂是诗人兼哲人。这样的人, 在登高远眺的时候, 面对茫茫宇宙, 天长地久,感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孤单、寂寞,这种情思感觉是极普遍极自然的。同屈原的《远游》相比,从军失意的子昂的悲慨,是由幽州台这个象征着古代志士得意的特定地点环境而引起的。这样,诗意就具有了历史的、社会现实的深厚内蕴, 意境也更为苍凉遒劲。
 
     这首短诗所以历来传涌,首先就在于宇宙意识和人生悲慨的交融。诗人以无穷无尽、无际无涯的时空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高台独立, 热泪飞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深深的孤独与悲哀; 他虽然孤独、悲哀, 却并不消沉颓唐, 而是慷慨悲歌, 饱含着悲天悯人的博大感情,倾泻出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一个高大的形象巍然兀立在我们面前, 使我们肃然起敬, 并引起无限的同情和感慨。
 
        其次,诗人把自己的情思和想象扩展到无穷无尽的时空,将一般诗人难以表现的时空境界诗化了,也哲理化了。在空阔无际的宇宙的刹那间,诗人所激发出的对于理想与现实、宇宙和人生、小与大、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沉思, 将千秋万代地引起人们继续不断地探索的兴味。
 
      再次,作为一首登览诗,全篇并没有具体地描绘山水景物。诗人自己说过: “玄感非象识, 谁能测沉冥?世人拘目见, 酣酒笑丹经。” (《感遇》其六)他认为 “玄感”是直觉, 无形象可见, 并讥笑世人的想象力平庸短浅,拘于目之所见。这是诗人独特的诗歌美学观。此诗即体现这种美学观,有一种超乎形象之美。用司空图 《诗品》中的话说, 就是 “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尽管它在字面上并无具体的景物形象刻画,但人们读了此诗,眼前却清晰地展现出一幅北国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甚至, 玄奥神秘、不可捉摸的时间和空间, 茫无涯际的宇宙, 也都在我们的 “灵视”里变得生动具体了,活起来了。这种表现方法,与西方现代派诗将“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巧妙配合的表现方法暗合。这就是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苍凉悲壮,诗意深醇,元气浑成的《登幽州台歌》,作为一首登览抒怀之作, 可以说是古今独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