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2018-06-09 可可诗词网-旅行游玩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出处】唐·韩愈《山石》。
 
【意思】夜渐渐深了、我独自静卧,听那夏夜歌唱的百虫,渐渐停歇了它们的歌曲,一轮清月从山岭中出来,把它皎洁的光辉送入了窗扉。天将明时,我独自离去,此时还看不清道路,山路低低高高、高高低低,烟雾缭绕的山谷,一定踏遍了我的足迹。
 
 
【全诗】
《山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题解】
 
   这首诗作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所游为洛阳北惠林寺。韩愈散文句奇语重,大笔淋漓,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明丽浓墨爽朗幽默地抒发其嵚畸磊落的胸怀,与其散文风格相似。诗继承杜甫现实主义传统而有所开拓。
 
   诗写与李景兴等人到惠林寺一次游览,回归大自然,游得如孩子一样投入。时韩33岁,在洛阳做郁郁不得志的幕僚,全诗硬笔高言大句,无一汲汲戚戚语,可见胸次拿云。
“山石”二字系取首句头二字为题,全诗所写虽非山石,但诗中主人公个性独特,诗的风格气氛遒劲雄美,倒也颇似荦确山石的坚劲。诗人的行径性格,具有山石嵚畸磊落的特点,说“山石”二字点题,非随意拈来,颇有道理。
 
   诗虽依时间顺序记游踪,但材料剪裁精当,多能准确表现事物典型特征,因而形象生动突出,给人鲜明难忘印象。如以“山石荦确行径微”状途中地形,以“蝙蝠飞”状韩一行人于黄昏同时到寺,以“芭蕉叶大栀子肥”写寺院风光及众人游兴,以幽默和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古寺佛画“以火来照所见稀”,以蓬勃峥嵘的雍容写斋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以“百虫绝”的古寺夜静烘托下弦“清月出岭”。翌晨独去,以“出入高下”的烟霏渲染乱山无路,以“山红涧碧”衬托高大的松栎,以“水声激激风生衣”加强“当流赤足” (赤脚涉涧)的快乐。字字句句语言符码准确,可称快人语快游快诗,无一腐语弱语伪语造作语。韩愈论文《答李翊书》云,“惟陈言之务去”,《山石》可说是务去陈言的诗,诵之刚健通脱,热爱生活之气扑面而来。
 
    末四句将山寺夜游晨游上升为超脱尘海的无上幸福,可见其一世以苦为乐的奋斗精神。
 
 
【全诗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采用《诗经》传统的标题方式,取首句“山石”二字为题。从内容看,它并非是咏山石的咏物诗,而是一首纪游诗。诗篇循着往还山寺的游踪写来,描述了由黄昏至夜深再到黎明之后寺里山间的不同景色和独特感受,可以说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纪。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则颇有歧说,从诗中所写多为南国景物来看,当是韩愈贬官阳山或潮州所作。
 
   诗的前八句写由山路进入山寺所见所为所感。起笔“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括尽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仄狭的山间小路,令人想见到诗人攀登之不易。第二句以“蝙蝠飞”写到寺所见,表现出黄昏笼罩下古寺的岑寂。“升堂”两句写寺院之景,用“大”字、“肥”字分别形容雨后芭蕉叶和栀子花的滋润与新鲜,姿态喜人,富有特征;“僧舍”两句写寺壁之景,用“好”字“稀”字先后描状寺僧对壁画的夸耀和诗人的难以辩识,不仅写出夜色的黑浓、转深,也隐隐透露出遗憾的情绪。接下来写僧人的铺床置饭和诗人的饱餐“疏粝”,也不是寻常之笔,借此表现出正是山僧的殷勤与情谊,令诗人特别开怀;从构思上说,此二句又与结末“人生”数句隐相照应。
 
  九、十两句写夜宿情景。百虫绝响,万籁俱寂;明月出岭,清光入户,更增添了环境的幽静。诗人仅用十四个字就把静卧中的感受充分传达出来,使读者体味到古刹夜半的一种空灵境界;而诗人倾耳举目的神态也仿佛如见。
 
     “天明”六句写天明之后离寺游山。随着诗人的脚步和时光的推移,山景便在次第更新:拂晓烟雾迷蒙,诗人披草寻路,行高就低,摸索前进,自有一番情趣;待到朝日东升,“烟霏”尽消,野山展现新姿,但见山花火红,涧水碧绿,红绿掩映间,粗大的苍松古栎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给。当诗人赤足踏在涧石之上,听水声淙淙,任清风拂衣,何等的自由自在!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山行图!人置身于大自然如此美妙的境界中,怎能不宠辱皆忘,作遗世之想!这就很自然地引出结尾的四句,以抒发人生感慨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总挽以上所写的深山古寺之游,山中的自然美、人情美,与诗人局促人下的黑暗官场污浊世俗形成强烈对比,使之乐而忘返,不由得呼吁同游者:“嗟哉同游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两句虽说是直抒胸臆,而诗人面对自然、人生,一吐内心抑郁之气的情态,宛然可见。
 
      这首诗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以素描式的散文化笔法和结构形式纪游写景,几乎是一笔一个境界地逐层写来,有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