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2018-07-24 可可诗词网-旅行游玩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意思1】各种声响此时都已沉寂,只 剩下钟磬的敲击声。万籁(lài):一切声 响。但余:一作“惟闻”。钟磬(qìng):寺 院中诵经、斋供时发信号用的响器,发 动用钟,止歇用磬。磬,形状像钵,用铜 制成。
 
【意思2】此时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悠悠钟声在山 林中回荡。以钟声来衬托山寺的静寂,夜色的无声,这种以动写静的手 法,突出了深山古寺的幽静和超俗。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庙宇寺院等 地一片寂静,只能隐隐地听到钟声。 [例]入夜。我和她投宿五泄禅院招待 所。幽静的群山只有细细的风声和隐 隐的钟声,真是“万籁皆俱寂,但余钟磬 音。”(乔忠芳《五瀑渡双星》)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题解】
唐代常建 的五言律诗。题又作《破山寺后禅 院》。破山,即今江苏常熟县西北 的虞山。破山寺,即兴福寺,在破 山北麓。原为南齐倪德光宅,后舍 为寺,唐代末年才题额“破山兴福 寺”。禅 (chán蝉) 院,寺院。 全诗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 林。曲 (一作“竹”) 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 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意思是说,清晨走进破山寺,初升 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弯弯的 小路通向僻静的寺后,僧房前花木 茂盛。寺后山色风光使鸟儿高兴, 寺前临潭顾影使人抛弃世俗之心。 傍晚各种声音都已静寂,只留下寺 里敲钟击磬 (qìng庆) 的声音。 这首诗写出了寺院的清幽寂静,带 有禅味。
 
【赏析】

      这是作者游览破山寺这座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的诗篇。它意境清幽,情致淡泊,在盛唐山水诗中独具特色。
 
         首联中的第一句,点明入寺的时间是在“清晨”,流露出诗人游览该寺心情颇为急切,兴致十分浓厚;“古寺”二字,使人容易联想起寺庙悠久漫长的历史,古朴庄严的气象,这也是作者所以清晨入寺、迫不及待游览的重要原因。第二句“初日”承接“清晨”,“高林”则和“古寺”相照应,描写入寺后首先跃入眼帘的景象:旭日照着寺内参天的大树,从繁密的枝叶间撒下缕缕金光,给人以幽静而明丽的美感。诗人一开始描写寺院景物,就突出沐浴在朝阳中的挺拔林木,勾画了一幅古刹晨曦图,显示出寺庙清幽肃穆的气氛,这是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全体,用很少的文字获得了展示概貌的艺术效果。此联平平而起,开门见山,笔墨十分洗练; 使用流水对,又表现出整齐而流畅的特点。
 
        在首联两句带过对破山寺的总体描述后,从颔联起,就扣住题目,着重写该寺的后禅院。三、四两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诗人从密竹夹道的小路走向一个幽深去处,发现禅房就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十个字和谐地构成一个由近而远,由显露的竹径到花木掩映的禅房的完整画面,不仅写出了后禅院幽静的环境,而且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为周围清幽的景象所陶醉,产生出超尘脱俗的感觉。这一联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来自于诗人独特而精细的艺术感受,并以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显得自然浑成,毫无斧凿痕迹。宋代欧阳修非常欣赏这两句诗,他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十三),可见对其推崇备至。本来律诗一联不必对仗,该作却以流水对出之;二联应该对仗,这里却又不对,此种形式叫移柱对,又称偷春格,是律诗的变格。作者在诗律上采取这种变通的作法,是为全诗的艺术构思服务的。
 
       颈联进一步描绘诗人游览后禅院时所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感受。“山光悦鸟性”的“悦”字,用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全句写日照下山岚折射出的光亮,使得鸟儿雀跃鸣叫,欢快愉悦。鸟雀本是无情之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喜怒哀乐,此处却移情及物,将禽鸟人格化,这样,在表现山色的幽美和诗人心情的怡悦上,就显得更加情致深蕴,耐人寻味。“潭影空人心”的“空”字,也用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描写在后禅院静谧的环境中,看到清澄潭水中的明晰倒影后,使人心地空净,杂念全无。这短短五个字所写出的凝心息虑,精神得到净化的独特感受,颇有一点禅味,而这正是诗人仕途失意后以山水为娱,超然物外情怀的流露。殷璠曾称赞“山光”两句“警策”(《河岳英灵集》),这一联确实造语精警,兴象深微,具有意在言外之妙。
 
         尾联承接“潭影空人心”一句,更深入地表现后禅院寂静的境界和诗人清寂的心态。“万籁此都寂”,先渲染周围一点声响都没有,“寂”字直接概括了此种情况,这也是全诗的中心。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就寂写寂,在他看来这必不能见好。所以下句笔锋一转,“但余钟磬音”,写佛殿传出的钟磬之声。在万籁俱寂之时,这种寺庙特有的佛音听起来显得格外清晰、悠远。反过来,在断续间歇的钟磬声中,更衬托出环境的沉寂、静谧,同时使人也感到了一种宁静、和谐。这和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用意一样,是采取以声衬静的手法,从而把后禅院的静境和诗人的静心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全诗在“钟磬音”处戛然而止,但诗的兴味也像“钟磬音”一样,余韵袅袅,不绝如缕。
 
         这诗主要写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的境界和诗人淡泊的情怀,诗中也出现了 “空”、“寂”的字眼,但不是渲染一片死寂,万念俱灰,而是写得颇有活泼生趣和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静美。整首诗也并非有句无篇,光靠二、三联这样的佳句取胜,而是全篇皆工,艺术上相当完整。所以,该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赏析】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做过地方小官,后隐居。诗作每有佳句,意境淡远。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磬:一种打击乐器,寺庙中常用。
 
      “曲径通幽”的雅句几乎成了万众在口的俗语,尤其是在观光旅游业发达的今天。
 
        从入寺前到寺中,再到寺后诵经处,作者纯以空间为序,线索清楚。前两句写入寺前所见景象。三四句写进寺中,小径弯曲,花木繁荣,但还未到禅院。五六句呼应一二句,写晴日寺中景象,鸟语悦耳,但更在潭影的感受。佛门称空门,空去一切尘念。“空”字为诗眼,写出入寺的主观动机,又在结构上勾住尾联,突出主题。尾联两句思想最深,用景语钟磬之声音作结,更是自然切合,有余音袅袅的余韵。听了寺庙的诵经之声,便有出尘的念头,悦佛之意宛然可寻,其他的景致都是陪衬。因此,诗中还有一个空间变化很有意思,从外物空间到内心,而重在内心的预期与外物的回应,聚焦在心灵净化的结尾。诗的有些地方其实写得太露,如“空人心”三字连在一起,就成了俗人常讲的“好像把我的肺腑都洗干净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