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018-09-16 可可诗词网-贫困潦倒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意思】床头屋顶在漏雨,找不到一块干处,雨脚象麻线一般,毫不间断。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这一片透湿,不知怎样才能熬到亮天?
 
【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鉴赏】

      这是杜甫写的一首古体诗。
 
     公元759年,陕西发生饥荒,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弃官西行,最后抵达成都,年底在西郊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栖身。不料次年八月,突遇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饱经风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篇。
 
      全诗可分为四个段落来赏析。
 
     前五句为第一段,描写 “秋风破屋” 的情景。
 
     首句首先点明时间为 “八月”,接写“秋风怒号”,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怒” 字则把秋风拟人化,不仅使首二句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感情色彩: 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作对,怒吼而来,卷走了屋顶的层层茅草,怎不令人万分焦急呢?
 
     卷起的茅草到哪儿去了?没有落到屋旁,而是随风飞过江去。有的分散地飘洒在江边上; 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枝上; 有的低低地散落在深水塘边。“飞”字紧承上句 “卷” 字,加上接下来的“渡”、“洒”、“挂罥”、“飘转” 等字,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秋风怒号图,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这些茅草是很难弄回来了。杜甫该怎么办呢? 读这几句诗,我们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顶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散落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怒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下五句为第二段,写 “群童抱茅” 的感叹。这是对第一段的发展,也是对第一段的补充。
 
      远处、高处、低处的茅草无法收回,那是不是还有落在附近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 有的,然而却被南村来的 “群童” 抱跑了。全段以 “群童欺我老无力” 为着眼点。如果不是 “我老无力”,而是正当壮年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现在这些顽童竟然敢当着我的面跟强盗一样的胆大妄为,公开抱起我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愤懑,杜甫说这些顽童跟盗贼一样,不过并不是真的给他们加上“盗贼” 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办罪。所以杜甫只是无可奈何地呼喊他们不要 “抱”。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只好回到破屋中依着拐杖长久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