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024-05-26 可可诗词网-秋天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意思】白露使枫树林凋零,巫山和 巫峡的秋气萧瑟阴森。诗句描写的是秋天露寒气清的景色,却不着一个 “秋”字。上句写露凋枫树。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已经 “凋”了。下句的“萧森”两字更写出一种秋天的肃杀气氛。两句诗描 写秋景含有无限的凄凉意味,可知作者此时心情很孤寂。
注: 巫山,四川山名。巫峡,长江上游三峡之一,在四川境内。
 
【鉴赏】秋天的露水滴在枫树上,在露水的侵蚀下,枫树逐渐凋零,巫 山和巫峡也笼罩在一片静谧阴森的迷雾之中。“玉露”即白露,点明此时 的季节是秋天,“巫山巫峡”正是诗人此时所在之地。秋天,枫树叶落,草 木摇落,本就让人生悲,诗人又以“凋伤”字眼,使得画面充满哀伤情绪。 既是秋景,巫山巫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派“萧森”之象,给人以压迫之 感。诗人以“凋伤”“萧森”等字眼塑造出一幅压抑的,气氛阴沉的意境,定 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意思】巫峡中江水波浪滔天,巫山 上风云卷动,黑压压地笼罩着大地。江 间:指巫峡。兼天:连天。塞上:此指巫 山。接地阴:低垂于地面。
 
【鉴赏1】巫峡里面波浪汹涌,气势滔天,关隘险要之处的风云低得仿 佛要压到地面上。整个画面极其阴晦萧森。诗歌不仅描绘自然界中的萧 森景象,也包含着世间风云变幻,世事艰难之叹。“江间波浪”是眼前实 景,“塞上风云”却寄寓时事。所谓“风云”既实指自然间之景象,也虚指战 争乌云。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寄寓着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担忧。也正因 为如此,使得诗歌的意境波澜壮阔。
 
【鉴赏2】江中的波浪汹涌澎湃,直冲 天空。山上的风云阴森一片,直压地面。两句诗描写了夔州地区阴天时 的景色。上句极写波浪之狂,用了“兼天”两字; 下句极写风云之凶, 用了“接地”两字。天上地下,狂浪与阴云似要连为一体,景色十分 悲壮,有一种不可阻拦的气势在内。两句对仗极工。
 
【鉴赏3】洁白如玉的秋露使树林凋零,枫林火红。巫山巫峡气象萧森。 举目江间,波浪滔天。凝目塞上,风云笼罩。诗句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 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一种阴晦萧森的气氛,令人感到风云变幻, 时世艰虞,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波涛汹涌,风 云翻滚,天地昏暗萧森。[例]我怀着一 丝惆怅之情,久久地朝着大江的上游翘 首而立,极目远盼。但只见,“江间波浪 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川途去无 限,客思坐何穷”。(周嘉华《编织不尽 的长江之梦》)
 
 
【全诗】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①玉露:白露。凋伤:凋零衰落。萧森:萧索阴森。 ②江间:指长江巫峡一带。兼天:连天。塞上:指夔州的山,亦指巫山等。接地阴:风云满地,一片阴森。 ③两开:指两度菊花开放,即两个秋天。他日:往日。系:系住孤舟,无法东下,因而更加怀念故园。当时诗人正买舟东下。 ④催刀尺、急暮帖:都是天寒赶制寒衣之意。也是古诗人常用以表思乡之念的方式。
 
【题解】
 
这是对夔府景色的描绘和漂泊 异地的感慨。深秋季节,枫叶离离, 那红红的颜色是白露将树林摧伤, 巫山巫峡都在一片萧索之中。江间 波翻浪涌,接天蔽日; 塞上风云阴 暗,直接地面。菊花开了两次,曾 对此暗自流泪; 孤船系在这里,更 难忘却故乡。处处赶制寒衣,那白 帝城上,又传来黄昏时捣衣的笃笃 之声。全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 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 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 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强烈 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鉴赏】
 
 
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时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之西阁。这八首七律是完整的组诗,中心思想是平居故国之思(即身在江湖心系朝廷),在写作上跨越时空局限,各章或互发、或遥应,章法缜密。其结构大致——由悲秋兴起故国之思,故国之思逐首增浓,四章以后便全忆长安。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一乃秋兴之发端,全组之序曲。
 
首联以白露点出时令,“巫山巫峡”点出地点,只“玉露”(叠韵)、“萧森”(双声)数字,就摹状出秋气乃至秋声满纸。
 
次联承“萧森”展开描写巫峡气象。波浪在下,却云兼天涌;风云在上,却云接地阴,说得从地到天、从天到地,都是秋色一片。同时这些形象,又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宁,融入了诗人身世浮沉之感,即创造了一种意境。集中了秋天与大江、急峡的形象,同时赋予景物以主观的色彩,反映出时代特征和诗人襟怀,最能代表杜诗的艺术功力和风格特点(同类诗句有“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联触景感怀,盖诗人从去年(永泰元年)夏离开成都东下,是秋卧病云安,今秋羁留夔门,故见“丛菊两开”,“他日泪”犹言昔日泪,而今日泪则在不言中。本来诗人把返回长安故园的希望寄托在船上,而这条船却牢系江边,又是一年。注意诗句的多义,盖“开”谓花、亦可兼属泪眼,“系”谓船、亦可兼谓归心。多义,故耐咏味。
 
末联落到深秋夔府一片砧声,暗示家家都在捣练帛制寒衣,客子将顿生无衣之感,更生羁旅愁怀矣。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