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024-04-27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出处】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意思】终南: 即终南山,距陕西西安 南约六十里。阴岭,指山之北侧。诗 写从都城长安遥望终南山雪后景 象。浮云缭绕,积雪未融,晚霞映 照下,明亮多姿,山岭高处的树林 也涂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夕阳西 下,雪后暮色中,山岭寒明更给都 城平添寒意。全诗凝练紧凑,被誉 为咏雪佳作。
 
【译注】远望终南山的北面,景色秀 丽,山峰上的积雪好像浮在云端。山林 上已露出雪后的晴色,雪开始化了,傍 晚的长安城里却增添了寒意。终南:长 安南边的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南。阴岭:山岭的北面或背阳面。浮云 端:山峰高耸入云,峰顶的积雪像浮在 云上一样。林表:山林的表层。霁(jì) 色:雪停后出现的晴朗天气或阳光。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雪景或 雪霁初晴的景色。[例]可是,不到国庆 节,便是玉龙横空,寒气冲天了。早晚 看那山上雪,顿觉凉气袭人,我想祖咏 的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 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便是写的此情 此景了。(刘章《雾灵春色》)
 
【全诗】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题解】
据《唐诗记事》载,此诗是作者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规定,应试诗须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仅写此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何不依规定写,答曰:“意思已完。”后被传为写文章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之佳话。诗写立足长安城,南望终南山阴岭残雪之景。诗题又作“望终南残雪”。
 
【作者】
祖詠,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北京《望蓟门》诗。
 
【注释】
①阴岭:泛指终南山的北麓诸峰。②林表:指树梢。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鉴赏】
唐代五言绝句。祖咏作。《唐诗纪事》卷20载,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主考官所命诗题为《终南望余雪》。祖咏赋诗4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有人问他为何不按应试诗的规定写足6韵12句,祖咏回答:“意尽。”这首五绝诗虚实相兼,含蓄隽永,仅20个字就创造了一个深邃的意境。唐人殷璠评论祖咏诗为“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河岳英灵集》),正道出了此诗的特点。清人王士禛把这首诗与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己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韦应物的“门对寒流雪满山”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诗句(见《渔洋诗话》卷上)。在唐代应试诗的写作中,祖咏此诗及其摆脱羁束的行为均值得称道。
 
【赏析】
 
      唐朝科举要考诗,试官出的诗歌叫“试帖诗”,由朝廷现定格式,限用官韵。中唐以前,至少要写四韵八句,中唐以后,则规定为六韵。试帖诗有如后来的八股文,大都没有价值,早已不复留传。祖咏这首诗也是试帖诗,却独能留传至今,为人称道,这是极耐人寻味的。
 
    据《唐诗纪事》载,祖咏在长安应考时,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诗官认为不合格,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都完了。祖咏这首试帖诗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望终南山得到的总印象:秀。终南山在长安南,诗人看到的是北侧(山北侧背阳,故曰“阴”)。此时山上尚有余雪,时令大约在冬末,暖气微侵,严寒犹厉,一个“秀”字,点出了终南山凌寒屹立的神采。第二句,则紧扣诗题,把首句的秀字具象了。为何不是“积雪堆满山”呢? 因为是“余雪”。山腰以下的积雪当已消融,只有山巅高寒积雪尚存,终南山高耸入云,因而所见只能是“积雪浮云端”了。这句诗不仅扣住了“余雪”二字,特别着一“浮”字,写出了山之高峻,同时又描绘出山顶积雪空灵轻盈之状,秀美无比。诗人观察景物之细之准,遣词用字的功夫之深,亦由此可见。仅此二句,诗人已经把“终南望余雪”五字都写到了,但“余”字尚未写尽,诗人便在后两句中尽情发挥“余”字后劲。第三句写雪后天晴,云破日出,树林顶端洒满了明亮的阳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补写了“余雪”的原因:天晴(“霁”)。同时用明亮的色彩与云端的白雪映衬,更增添了终南山的“秀”色。第四句,则由视觉写到感觉,写出了“余雪”造成的后果:“增暮寒”。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积雪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特别是到了傍晚,日落西山,天气会更觉寒冷,身在城中的诗人自然要觉得“增暮寒”了。写到这里,“终南余雪”的秀色不仅尽呈眼前,而且积雪融化所产生的寒气也凛凛然侵人,的确意思都写完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尽而止,绝不画蛇添足,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假苦祖咏也同其他举子一样,为中举硬要拼凑四韵八句或六韵十二句,今天我们就读不到这首美妙的诗篇了。